第三章 暖心邻里情
“你呀,就是闲不住,”黄三娘将手中的两个碗放在了灶台旁边的木桌上,“我给你拿了些玉米饼子来,还有你的药。”
“谢谢三娘了。”
这就是邻里情,多么温暖人心啊。
黄三娘爽朗的笑着道:“跟我还说啥谢。”
花娇把玉米饼子倒在了自家的碗里,首接用手捡了两张葱油饼放在碗里,递给黄三娘道:“这是我烙的葱油饼,你拿回去给孩子们尝尝。”
“不用,你们留着自己吃,我哪里还能拿你家的东西。”
黄三娘连连推辞,这面粉可是精细粮食呢!
若非年节或家中来客,村里可没人会吃。
这葱油饼是用油烙的闻着就香得很,看起来也很好吃,吃起来应该也香得很。
“拿着吧!”
花娇说:“若是三娘不拿,以后我也没脸再找你帮忙了。”
听她这么说,黄三娘没有在推辞了,接过碗。
“好,我拿着,日后有什么要帮忙的,你也甭跟我客气。”
“好。”
“我就不耽误你们吃早饭了。”
黄三娘端着碗走了。
“黄婶婶慢走。”
秋秋姐弟俩冲黄三娘摆了摆手。
花娇把饼切了,又重新装回了盘子里。
又盛了三碗青菜粥,粥太烫她不敢让孩子端,自己端了两趟,把粥和饼都端进了堂屋。
“吃吧!”
花娇把儿子抱上了桌。
虽然娘说可以吃了,但是秋秋没有动,因为娘教过她,要长辈动筷子了,小孩儿才可以动筷子吃。
丞丞太小了,坐在凳子上够不着桌子,想要自己吃,就只能站在凳子上吃。
花娇又怕他被粥烫到,就打算先喂他吃。
花娇自己吃了块儿饼尝了尝味儿,不错,很香,外皮很酥,里面很松软。
秋秋见娘先吃了,这才动了筷子,她先喝了一口稠稠的青菜粥,米粒很软烂,还带着青菜的清甜。
以前娘煮的粥都可稀了,没这么多稠的。
秋秋夹了一块葱油饼,送进嘴里后,满足的眯起了眼睛,这个饼好香,好好吃。
“娘这个饼好好吃。”
花娇看着面黄肌瘦头上还有个包的女儿,眼底闪过一抹心疼,“好吃明天娘再来给你煎。”
说着,她夹起一块饼喂了成成。
丞丞嘴小,一口吃不下,只咬了一口。
“好好吃哦!”
小家伙嘴里的饼还没有咽下,便瞪着大大的眼睛夸道。
秋秋懂事儿的道:“还是不要了,明天喝粥就可以了。”
她们家很穷,哪里能天天都这么吃啊!
前几天娘还边数家里剩的钱,边落泪呢!
秋秋的懂事让花娇有些心疼,也让她觉得自己应该尽快发家致富才行。
黄三娘端着葱油饼回了家,她男人于清河和婆婆孙氏正带着两个孩子在堂屋里吃饭呢。
黄三娘端着葱油饼进了厨房,把饼子切成了小块。
这饼子瞧着好吃,两张饼也不够家里五口人吃,切成小块儿一人还能尝上两口。
“这是娇娘给的葱油饼。”
黄三娘把饼放在了桌子中间。
于清河“哟”了一声,“白面粉做的呢!”
他夹了一块儿在他娘的粥碗里,自己又夹了一块儿送进了嘴里,“好吃,又酥又松软,还有葱香味儿。”
孙氏夹起碗里泡了粥的葱油饼,瘪着嘴道:“白面粉做的,油烙的,能不好吃吗?
这郑山媳妇儿就是不会过日子。”
孙氏一边吐糟,一边将饼送进了嘴里,这面粉做的饼子就是好香呢。
孙氏一首就不大喜欢花娇,她模样生得太好了,爱打扮,柔柔弱弱的,肩部能抬手不能提,一点儿都不像个会过日子的农家媳妇儿。
以前郑山在的时候,地里的活儿都是郑山在干,她就在家里做个煮煮饭洗洗衣喂喂鸡,整个清河村,就她家吃肉吃得最勤。
孙氏并不知道,花娇家能经常吃肉,是因为郑山经常打猎的缘故,而且那肉也是他让花娇做的。
妻子和孩子在老宅的时候吃了太多苦,分了家后,郑山就是想靠自己的双手,让妻子和一双儿女吃好喝好穿好过好日子。
可这在外人看来,就成了花娇不会过日子。
黄三娘看了她婆婆一眼,没有说话,给两个儿子一人夹了一块儿葱油饼。
她知道,自家婆婆就是话多,啥她都有说的。
而且,她这婆婆最不喜欢的就是她和花娇走得近。
以前郑山在的时候还好,郑山走了,她婆婆就让她少管在花娇家的闲事儿。
她和于清河帮郑山办丧事的时候,她婆婆就念了她们好几天。
昨日,她给花娇请大夫抓药煎药,她婆婆也念了她大半天,说她多管闲事。
也是她婆婆不知道,抓药看病的钱都是她付的,花娇还没给她,不然她婆婆肯定能跳起来。
两张葱油饼,五口人,于清河和黄三娘就吃尝了个味道,剩下的都被孙氏和两个孩子吃完了。
黄三娘看了她婆婆一眼,心道:“嘴上说人家不会过日子,吃得倒是比谁都多。”
“娘,这葱油饼好好吃,咱们家明天也做好不好?”
黄三娘的大儿于夏生意犹未尽的看着她道。
“做什么做,不费面不费油啊!”
孙氏没好气的道。
被训的于夏生委屈的低下了头。
“娘,”于清河皱着眉道:“烙一顿饼子吃又怎么了?
咱们家又不是吃不起面,吃不起油。”
于清河爹死得早,他是孙氏拉扯大的,早些年家里的日子是不好过,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儿。
可是自从于清河娶了媳妇儿后这日子就好起来了,于清河有力气,黄三娘也能干。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于清河都会出去找些力气活儿干,好的时候,一天也能挣个二十来文,一个月下来也能有差不多半钱银子的进项。
镇上赶集的时候,黄三娘也会把鸡蛋和自家种的菜拿到镇上去卖,有时也能卖个二十来文。
成亲十年,生了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七岁,他们己经攒了差不多快三十两银子,只不过银子都在孙氏手里捏着。
这家底儿在村里,可不算薄,能过的日子在村里也不算差。
孙氏板着脸道:“能省则省,这银子都是省出来的。
他们要吃你们就给做,若是吃惯了,还不得天天都要,改都改 不回来。”
“老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