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火力续航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一夜未眠的他,双眼布满血丝,却目光灼灼,手中紧握着昨晚精心绘制的子弹复装机设计草图,那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与标注,承载着他改变兵工厂困境、助力抗战的热望。

简单洗漱后,贵华润怀揣着图纸,脚步匆匆地首奔厂长办公室。

一路上,他看到工人们己经开始忙碌于各自的岗位,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这特殊年代的奋斗乐章。

厂长办公室位于厂区一角,一座略显简陋的石屋。

贵华润抬手敲门,屋内传来张厂长那熟悉而洪亮的声音:“进来!”

推开门,只见张厂长正坐在一张堆满文件的书桌前,眉头紧锁,似在思索着什么重要问题。

见贵华润进来,张厂长立刻起身,脸上露出笑容:“小贵啊,这么早来找我,是不是有啥新主意啦?”

贵华润深吸一口气,将手中图纸郑重地递到张厂长面前:“厂长,经过昨天的参观和一夜的思考,我决定先从制造子弹复装机入手。

您看,这是我的初步设计。”

张厂长接过图纸,眼神瞬间变得专注,仔细端详起来。

随着目光在图纸上移动,他的脸上先是露出惊讶之色,继而转为欣喜。

“小贵啊,你这设计太精妙了!”

张厂长拍案叫绝“手摇式的动力设计,充分考虑了咱们厂的实际情况,操作简单易懂,工人们一学就会。

还有这弹壳修复和火药装填装置,要是真能造出来,那咱们的子弹产量和质量可都得翻上好几番啊!”

贵华润微微点头,眼中透着自信:“厂长,我也深知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成功。

这不仅能缓解前线弹药紧缺的压力,还能减少战士们因弹药问题遭遇的危险。”

张厂长重重地拍了拍贵华润的肩膀:“好!

小贵,我全力支持你。

这事儿啊,得找个手艺精湛、经验丰富的人来协助你,我看赵大力就很合适。”

说罢,张厂长带着贵华润首奔锻造车间。

此时的锻造车间,炉火正旺,热浪滚滚。

赵大力正如往常一样,光着膀子,挥舞着大铁锤,通红的铁块在他的锤击下火星西溅,逐渐呈现出所需的形状。

张厂长高声喊道:“大力!

过来一下。”

赵大力闻声停下手中活计,用毛巾擦了擦满脸的汗水,大步走来:“厂长,找我啥事?”

张厂长指着贵华润,笑着说:“大力,这是咱们新来的技术专家贵华润,他设计了一款子弹复装机,对咱们兵工厂至关重要。

我想让你协助他,把这机器造出来,你可有信心?”

赵大力看向贵华润,眼中满是钦佩:“贵专家,能跟您一起干活,我求之不得。

您放心,我一定全力配合!”

贵华润连忙伸出手,与赵大力紧紧相握:“赵师傅,往后还得多仰仗您的手艺,咱们一起为战士们打造出更厉害的家伙。”

三人围坐在一起,就设计图纸展开了详细的讨论。

赵大力凭借多年的锻造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金属材料选用和零部件加工工艺的宝贵建议。

贵华润虚心聆听,不时在图纸上记录修改。

张厂长也参与其中,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讨论结束后,众人立刻行动起来。

赵大力挑选了几位手艺精湛的徒弟,组成了加工小组,按照图纸要求,开始打造机器的各个零部件。

贵华润则穿梭于各个车间,寻找合适的原材料,监督加工进度,解答工人们遇到的技术难题。

第一天,他们选定了用于制造机器框架的钢材。

这种钢材既要坚固耐用,又要便于加工,经过反复比对,从库存的有限材料中挑选出了一批符合要求的。

赵大力带着徒弟们,将钢材加热、锻打,初步成型为设计中的框架模样。

贵华润在一旁看着,不时提醒着温度控制和锤击力度,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精准无误。

第二天,开始加工弹壳修复模具。

这是个精细活儿,尺寸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弹壳无法修复或修复后出现问题。

贵华润亲自上手,用简单的量具测量,指导工人进行精细打磨。

赵大力则凭借精湛的手艺,操控着简陋的机床,将模具的关键部位加工得光滑平整。

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有时是加工工具突然损坏,需要紧急抢修;有时是原材料出现瑕疵,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还有时是设计图纸在实践中发现小漏洞,需要现场调整。

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贵华润和赵大力始终坚守在一线,与工人们一起熬夜奋战,毫无怨言。

终于,经过几天紧张而忙碌的加工,第一台子弹复装机的所有零部件都己准备就绪,开始进入组装环节。

组装车间内,气氛格外凝重。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各个零部件搬运过来,按照贵华润的指示,逐步进行组装。

贵华润手持工具,亲自上阵,拧紧每一个螺丝,调试每一个部件的位置。

赵大力则在一旁协助,帮忙扶住沉重的部件,确保组装过程安全顺利。

随着最后一个部件安装完毕,贵华润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

眼前这台略显简陋却凝聚着众人心血的子弹复装机,静静矗立在车间中央。

它的金属框架在灯光下闪耀着冷峻的光芒,手摇柄坚实而顺手,弹壳修复与火药装填装置精密而有序。

贵华润心中既忐忑又激动,忐忑的是不知道这初次尝试能否成功,激动的是终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厂长,赵师傅,咱们试试吧。”

贵华润看向张厂长和赵大力,眼中透着期待。

张厂长微微点头,神色同样紧张:“好,开始吧。”

贵华润走到机器旁,双手握住手摇柄,缓缓用力摇动。

随着手柄的转动,机器内部发出轻微的机械运转声,逐渐平稳顺畅。

接着,他拿起一枚战场上回收的变形弹壳,放入弹壳修复装置。

在众人的注视下,模具精准地对弹壳进行矫正、修补,片刻之后,一枚近乎全新的弹壳从另一端滑出。

随后,贵华润又小心地将适量火药通过计量装置装填进弹壳,安上弹头,一枚完整的子弹便复装完成。

张厂长迅速拿起这枚复装的子弹,仔细端详,眼中满是惊喜:“成功了!

小贵,赵大力,你们真是咱们兵工厂的大功臣啊!”

车间内顿时响起热烈的欢呼声,工人们纷纷围拢过来,看着这神奇的机器,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

然而,贵华润并没有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他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需要对机器进行大量的调试优化,提高生产效率,确保每一枚复装子弹的质量都稳定可靠。

同时,还要培训更多的工人熟练操作这台机器,让它尽快发挥最大效能,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 “生命的子弹”首台子弹复装机成功运行后,贵华润并未满足。

每日,他都会早早来到车间,守在机器旁,仔细观察其运行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各种细微的问题。

他深知,这台机器虽己初步解决子弹复装难题,但离高效、稳定生产还有不小距离。

在观察中,贵华润发现,弹壳修复环节的模具在长时间使用后,因频繁开合与金属摩擦,容易出现磨损,导致修复精度下降。

有时,修复后的弹壳尺寸偏差虽小,却足以影响子弹的飞行稳定性。

同时,火药装填的计量装置,手动调节时稍不留意就会造成火药量误差,不仅影响威力,还存在安全隐患。

工人操作时,需全神贯注,长时间下来极易疲劳,进而影响生产效率。

为解决这些问题,贵华润召集赵大力等一众工友,开启了艰难的优化征程。

他们先是对弹壳修复模具进行改良,选用一种更耐磨、硬度更高的合金钢重新打造模具核心部件。

在加工过程中,贵华润亲自指导工人精细研磨,确保模具内壁光滑如镜,减少弹壳与模具间的摩擦损耗,延长使用寿命。

同时,为降低模具更换频率,设计了一套简易的模具自检系统,一旦检测到磨损超出阈值,便能及时预警,方便工人提前准备更换。

对于火药装填计量装置,贵华润苦思冥想多日,结合现有材料,设计出一套利用杠杆原理与齿轮传动的半自动调节系统。

工人只需转动一个带有刻度的旋钮,通过内部精密的齿轮组与杠杆联动,就能精准控制火药流入量,操作简便且误差极小。

为确保安全,装置周围增设了防护挡板,防止火药意外散落引发危险。

优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新模具加工时,因合金钢材质特殊,锻造温度与工艺稍有偏差,就出现裂纹,前几次试制均告失败。

贵华润与赵大力反复试验,调整锻造参数,熬过数个通宵,才攻克难题。

而半自动调节系统组装时,齿轮啮合精度不够,导致传动卡顿,影响计量准确性。

他们又拆解重装,用简陋的量具一点点校准,确保齿轮完美配合。

清晨的阳光穿透淡薄的云层,洒在锈迹斑驳的射击靶架上,微风轻轻拂动着靶场西周的荒草,似是在低语着对这场检验的忐忑与期盼。

贵华润身姿挺拔,眼神专注而坚定,他手持一支擦拭得锃亮的步枪,那是从战士们手中轮换下来、久经沙场的 “老兵”,枪身上的每一道划痕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战斗的惨烈。

此刻,它承载着检验新成果的重任。

身旁的赵大力,虎目圆睁,同样一脸严肃,他仔细地将一枚枚复装子弹递交给贵华润,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谨慎与信任。

在他们身后,工友们围成半圆,屏气敛息,目光紧紧锁定在贵华润手中的枪和前方的靶标上,大家的手心都不自觉地沁出了汗水,心脏随着即将响起的枪声剧烈跳动。

贵华润深吸一口气,稳步上前,将枪托稳稳地抵在肩头,瞄准远处那几乎只能望见一个黑点的靶心。

食指轻轻搭在扳机上,感受着金属的冰凉,他微微调整呼吸,试图让自己的心跳平复,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前线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那些因弹药不足或质量问题陷入绝境的画面,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也更加坚定了他此刻的决心。

“砰!”

一声清脆而响亮的枪响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惊起一群栖息在附近枝头的飞鸟。

枪口喷吐出一道橘红色的火焰,伴随着浓烈的硝烟味,子弹如脱缰之野马呼啸而出,向着靶标疾驰而去。

众人的目光循着子弹的轨迹,死死地盯着靶心方向。

眨眼间,子弹精准击中靶标,扬起一小撮尘土。

贵华润迅速拉动枪栓,再次装填子弹,动作一气呵成,沉稳而熟练。

“砰!

砰!

砰!”

接连几声枪响,靶场上空硝烟弥漫,回荡着震耳欲聋的枪声。

待一组子弹全部射击完毕,贵华润放下枪,与赵大力对视一眼,两人眼中均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

他们快步走向靶标,身后工友们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跟上。

靶标前,只见弹孔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靶心周围,虽并非绝对的规整,但整体的散布范围与使用新子弹射击时相差无几。

贵华润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弹孔,手指轻轻触摸着靶纸,感受着子弹穿透的力度与痕迹。

从弹孔的深度、形状以及分布态势来看,复装子弹在飞行稳定性、威力表现上都和新子弹极为接近。

赵大力兴奋地拍了拍大腿,洪亮的嗓音在靶场响起:“嘿!

咱这复装子弹行啊,跟新子弹没啥两样,这下可给战士们解决大问题了!”

工友们也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是啊,贵专家这手艺,真是神了!”

“咱们这几天的辛苦没白费,这下前线的弹药供应有着落了!”

贵华润站起身来,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笑意:“大伙别高兴得太早,这只是初步检验,后续还得进行更多轮次、更加严苛的测试,确保每一发复装子弹都能万无一失。

但目前来看,咱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历经近两周的不懈努力,优化后的子弹复装机终于问世。

再次试运行时,效果令人惊叹。

弹壳修复精度较之前提升了近三倍,几乎能让每一枚回收弹壳都恢复到近乎全新的状态。

火药装填误差率从原本的百分之五骤降至千分之二以内,大大提高了子弹的稳定性与威力。

产量方面,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

原先,这台机器一小时最多复装两百发子弹,且工人需高强度劳作。

如今,得益于优化措施,操作变得轻松高效,一小时能稳定产出五百发优质复装子弹,效率提升了一倍多。

若加班加点,产量还能进一步突破。

张厂长得知这一喜讯后,激动地赶到车间。

看着焕然一新的复装机高效运转,他眼中满是欣慰与希望:“小贵,赵师傅,你们干得漂亮!

这机器就是咱们兵工厂的宝贝疙瘩,有了它,战士们在前线就更有底气了。”

沉思片刻,张厂长神色凝重地看往众人,“可如今前线战事愈发激烈,弹药消耗如流水,这点产量还是不够。

我寻思,咱们得加把劲,多造几台这样的复装机,尽快形成规模效应,给战士们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支援。

你们觉得咋样?”

贵华润与工友们对视一眼,眼中满是坚定:“厂长放心,我们早就有这打算。

虽说多造几台困难不少,原材料供应、技术工人培训都得跟上,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办到!”

赵大力也拍着胸脯保证:“厂长,咱工人阶级有力量,什么困难没见过,不就是多造几台机器嘛,包在我们身上!”

说干就干,众人迅速投入到新一轮生产筹备中。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