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穿越之火锅大厨林晓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滚筒洗衣机,天旋地转后重重摔在地上。
她挣扎着睁开眼,刺目的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棂洒进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和陌生的香料气息。"这是哪儿?" 她喃喃自语,撑着身子坐起来。
环顾四周,土坯墙斑驳不堪,屋顶的茅草摇摇欲坠,角落里堆着几个破陶罐。
身上的衣服也换成了粗布麻衣,触感粗糙得让她皱眉。就在这时,
一段不属于她的记忆涌入脑海。原主也叫林晓,是个孤女,在京城郊外的破庙里苟延残喘,
昨天淋了场大雨就没挺过来,才让现代的自己占了这具身体。林晓苦笑一声,
自己不过是个小有名气的火锅大厨,为了研发新锅底熬了三个通宵,怎么就猝死穿越了呢?
她摸了摸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当务之急是解决温饱问题。她在破庙里翻找半天,
只找到半块硬得能硌掉牙的窝头。啃着窝头,林晓开始盘算起来。自己除了一身火锅厨艺,
别无长技,不如就在这古代开家火锅店?2 初试火锅遇冷说干就干。
林晓花了三天时间熟悉京城环境,发现这里的人吃得都很清淡,肉类也多是炖煮,
根本没有火锅这种吃法。她用身上仅有的几文钱,
在京城最偏僻的角落租了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店面。店面破旧不堪,四壁漏风,
但林晓毫不在意,打扫干净后,又请人做了个简单的招牌 ——"林记火锅"。
锅具是个大问题,古代没有不锈钢锅,林晓只好花高价请铁匠打了几口厚实的铁锅。
食材方面,她跑遍了京城的菜市场,只买到些常见的蔬菜和猪肉。一切准备就绪,开业当天,
林晓信心满满地升起炉火,将熬了整夜的骨汤倒进铁锅里。汤滚开时,浓郁的香气飘散出去,
可路过的行人只是好奇地看了两眼,就匆匆离开了。一整天下来,没有一个顾客上门。
林晓坐在空荡荡的店里,心里有些失落,但很快又振作起来。毕竟是新事物,
人们需要时间接受。接下来的几天,情况依旧没有好转。偶尔有人进来询问,
看到锅里翻滚的红油和生肉片,都摇摇头走了。有一次,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人进来,
尝了一口就吐了出来,骂骂咧咧地说:"什么东西,又麻又辣,简直难以下咽!
"3 说书人助阵林晓没有气馁,她开始琢磨原因。或许是口味太辣,
不符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她尝试着调整配方,减少了辣椒和花椒的用量,
增加了一些滋补的药材。同时,她也在想办法吸引顾客。看到隔壁的说书人很受欢迎,
林晓灵机一动,每天请说书人来店门口讲一段,
条件是在故事里穿插几句 "林记火锅" 的介绍。这个办法果然有效,
渐渐有一些好奇的人被吸引进来。第一个愿意尝试的是个拉货的壮汉,他饿得前胸贴后背,
看到林晓锅里咕嘟咕嘟煮着的肉,忍不住坐了下来。"老板,给我来份肉!
" 壮汉大声说道。林晓喜出望外,赶紧切了新鲜的猪肉片,教他怎么在锅里涮着吃。
壮汉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连汤都喝了个精光。
"好吃!太好吃了!" 壮汉抹了抹嘴,赞不绝口,"老板,你这东西叫什么来着?
""火锅。" 林晓笑着回答。"好!我明天还来!" 壮汉付了钱,满意地走了。
4 同行刁难有了第一个顾客,就有第二个、第三个。渐渐地,"林记火锅" 有了些名气,
来店里吃饭的多是些体力劳动者,他们喜欢火锅的热辣和酣畅淋漓。林晓没有满足,
她开始琢磨着推出新菜品。她发现古代的食材虽然不如现代丰富,但也有一些特色,
比如鹿肉、野兔等野味。她尝试着将这些食材做成火锅,味道竟然出奇的好。她还脑洞大开,
用当地特产的桃花酿做蘸料。桃花酿香甜醇厚,和火锅的麻辣搭配在一起,
形成了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喜爱。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但麻烦也随之而来。
附近几家饭馆的老板看到 "林记火锅" 生意好,开始眼红。他们联合起来,
处处刁难林晓。先是有人造谣说林晓的食材不干净,吃了会生病。接着,
又有人故意在店门口闹事,吓跑顾客。甚至有一次,有人半夜偷偷砸了林晓的招牌。
林晓又气又急,但她知道不能硬碰硬。她一方面更加注重食材的卫生,
每天都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让顾客看得放心;另一方面,她对上门闹事的人不理不睬,
用热情的服务和美味的食物来赢得顾客的信任。渐渐地,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林记火锅" 的生意越来越好,甚至有了一些回头客。5 皇帝微服这天,
林晓正在店里忙碌,忽然进来两个穿着普通,但气质不凡的客人。
其中一个中年男人面色威严,眼神锐利,另一个年轻人则显得机灵些,
不停地打量着店里的环境。"老板,来份你们这儿的特色火锅。" 年轻人开口说道。
林晓热情地答应着,很快端上了一锅用鹿骨熬制的汤底,又配上了新鲜的鹿肉片和野菜。
中年男人拿起筷子,犹豫了一下,夹起一片鹿肉放进锅里涮了涮,蘸了点桃花酿,
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林晓紧张地看着他,不知道这位贵客会不会喜欢。过了一会儿,
中年男人眼前一亮,点了点头说:"不错,这味道很独特,食材也新鲜。"林晓松了口气,
笑着说:"客官过奖了,您慢用。"那两人吃得很尽兴,结账时,
中年男人还特意问了林晓的店名和地址。林晓一一回答,心里有些疑惑,但也没多想。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林记火锅" 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林晓又惊又喜,一问才知道,
昨天来的中年男人竟然是微服出巡的皇帝!6 谣言风波皇帝回宫后,
对 "林记火锅" 赞不绝口,还赏赐了一块写着 "天下第一锅" 的牌匾。消息传开,
整个京城都轰动了,人们纷纷慕名而来,想尝尝让皇帝都称赞的美食。
林晓的生意一下子爆火,店里挤满了人,连门口都摆上了桌子。她雇了好几个伙计,
还是忙得脚不沾地。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有些富人家甚至愿意花高价请她上门做火锅。
就在林晓的事业蒸蒸日上时,麻烦再次找上门来。那些之前嫉妒她的同行,
联合起来向官府举报,说林晓的火锅食材有问题,用了不干净的野味,吃了会传染疾病。
官府派人来调查,虽然没查出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但还是下令让 "林记火锅" 停业整顿。
这对林晓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她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思考对策。她知道,
那些同行就是想趁机搞垮她。她决定用事实说话,证明自己的食材是安全的。
林晓想到了一个办法。她请来了京城最有名的几位大夫,让他们当众检验店里的食材。
大夫们仔细检查后,都证明食材新鲜干净,没有任何问题。
她还邀请了一些有声望的乡绅和顾客,让他们参观自己的厨房和食材储存地,
亲眼看看她是如何保证卫生的。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那些同行的谣言不攻自破。
官府也撤销了停业整顿的命令,还处罚了那些诬告的人。7 御赐牌匾经历了这场风波,
"林记火锅" 的名声更响了,人们更加信任这家店。林晓趁机扩大经营,
在京城开了几家分店。后来,她又把火锅店开到了其他城市,甚至还传到了皇宫里。
皇帝时常会派人来买 "林记火锅" 的底料,后宫的妃嫔们也成了她的忠实顾客。
林晓站在京城最繁华的朱雀大街上,望着眼前即将开业的第三家分店,
指尖轻轻抚过雕花门楣上 “林记火锅” 四个鎏金大字。阳光穿过彩绘窗棂,
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恍惚间竟与现代都市的霓虹重叠。“东家,伙计们都候着呢。
” 账房先生捧着账簿的手微微发颤,这位曾在钱庄当差的老先生,
至今仍对半年内连开三家分店的速度感到不可思议。林晓回过神,
接过烫金请柬笑道:“按计划行事。”请柬上 “开业酬宾,
野味火锅买一赠一” 的字样格外醒目。自从上次风波后,
她反倒将鹿肉、野兔这些特色食材做成了招牌,
请画匠绘制了食材来源的山水图挂在店内 —— 那是她亲自去京郊猎户村考察时画的速写,
如今成了最好的信誉证明。开业鞭炮声刚落,人群便如潮水般涌来。二楼雅间里,
几位穿着绫罗绸缎的夫人正对着铜炉里翻滚的高汤啧啧称奇。其中一位梳着飞天髻的贵妇人,
正是当今皇后的亲妹妹,她捻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鹿肉片,在骨汤里轻轻一涮,
沾了桃花酿蘸料送入口中,眼尾的胭脂都笑开了花:“果然比御膳房的滋补汤更有滋味。
”林晓隔着屏风听着,指尖在账本上飞快计算。光是这几位贵人的月例订单,
就够支撑半家分店的开销。可她心里清楚,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8 猎户村之约半月前,
城南突然冒出一家 “御品火锅”,老板据说是内务府的红人,不仅装修得比林记奢华十倍,
连菜谱都抄得一字不差。更让人窝火的是,对方仗着有官府背景,
硬生生把给林记供货的野味商拦了下来。“东家,猎户村送来的鹿肉又少了三成。
” 采买小李红着眼圈进来,裤腿上还沾着泥,“那姓王的管事放话,说以后京郊的野味,
只能给御品火锅供货。”林晓捏着账本的手指泛白,忽然想起穿越过来的第一个冬天。
那时她蹲在破庙门口,看着雪花落在冻裂的铁锅上,连块像样的肉都买不起。
如今虽不至于再受冻挨饿,可这仗势欺人的嘴脸,倒是古今如一。“备车,去猎户村。
” 她将账本拍在桌上,铜扣碰撞的脆响惊飞了窗台上的信鸽。马车在积雪里碾出两道深辙,
林晓掀帘望去,路边的白桦树像排排瘦骨嶙峋的巨人。猎户村坐落在山坳里,
几十间木屋散落着,烟囱里冒出的青烟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林姑娘来了!
” 村长王老汉披着狼皮袄迎出来,手里还攥着杆猎枪,“快进屋暖和暖和,
昨儿刚打了只黑熊,正想给你送去呢。
”林晓却注意到他身后的年轻人 —— 那是村里最能干的猎户阿山,此刻正捂着胳膊,
渗血的布条在棉袄上洇出深色的痕迹。“这是怎么了?”王老汉叹了口气,
往火塘里添了块柴:“还不是那御品火锅的人闹的。阿山去送货,被他们拦下打了一顿,
说以后不许给外人供货。”火苗舔着松木噼啪作响,林晓看着阿山胳膊上青紫的伤痕,
忽然想起现代超市里那些明码标价的冷链肉。
要是能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 她猛地站起身,撞翻了身后的木凳:“王伯,
我想跟你们定个规矩。”9 腊对台戏三天后,
林记火锅推出 “认养计划”—— 顾客可提前预订活物,由猎户村专人饲养看管,
想吃的时候再现杀现送。这个法子在京城掀起轩然***,富户们觉得新鲜,
纷纷掏钱认养了梅花鹿、野山羊,连宫里的淑妃都让人送来锦缎,
给认养的那只白狐做了件小袄。御品火锅的王管事听说后,气得把茶杯都摔了。
可当他带着人去砸猎户村的围栏时,
却被一群举着猎枪的猎户围住 —— 林晓不仅给村里修了栅栏,
还请了武师教年轻***脚功夫。“林姑娘,那姓王的放话要在腊八节搞事。
” 阿山背着半扇野猪进来,靴底带进来的雪沫在地上化成水,“说要请戏班子搭台,
跟咱们打对台戏。”林晓正在研制新锅底,闻言往锅里撒了把晒干的紫苏叶。
骨汤翻滚着泛起绿色的泡沫,香气混着药草的清苦漫开来。“腊八节?
” 她舀起一勺汤吹了吹,“那正好,咱们也热闹热闹。”腊八这天,
林记火锅门口搭起了彩棚,十几个伙计穿着簇新的棉袄,正给排队的路人分发腊八粥。
林晓站在二楼窗口,看着对面御品火锅请来的戏班子唱得热闹,
忽然对身边的账房先生说:“把那缸桃花酿抬出来,给每位客人送一小坛。
”酒坛开封的瞬间,甜香混着火锅的麻辣味飘出半条街。戏台下的看客纷纷抽着鼻子张望,
有几个忍不住溜过来,被伙计热情地拉进了店。“这是什么神仙味道!
” 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捧着酒坛,眼睛瞪得溜圆。他刚从御品火锅那边过来,
本想蹭碗腊八粥,却被这从未尝过的酒香勾住了脚。
林晓笑着给他盛了碗毛肚:“这叫桃花酿,配着火锅吃最解辣。”正说着,
街口忽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群官差簇拥着顶八抬大轿过来,轿帘掀开,
走下来的竟是内务府总管太监。王管事跟在后面,脸上堆着谄媚的笑,
正往总管手里塞着什么。“林记火锅涉嫌偷税漏税,给咱家查封了!” 总管尖着嗓子喊,
手里的锁链哗啦作响。10 御林火锅伙计们吓得脸色发白,林晓却忽然笑了。
她转身从柜台下抽出几本账簿,迎着总管走过去:“总管大人,这是小店半年的税单,
每笔都盖着户部的章。倒是御品火锅,听说三个月没交过税呢。”总管的脸瞬间僵住,
王管事更是扑通跪在地上。林晓却没看他们,
只是朝围观的人群扬声道:“今儿所有客人免单,就当给大家看个热闹!
”欢呼声浪差点掀翻屋顶,有人把刚买的糖葫芦塞给林晓,还有小孩举着风车在她脚边转圈。
林晓望着这群素不相识的人,
忽然想起刚开店时那个寒风刺骨的夜晚 —— 也是这样一群人,揣着热乎乎的烤红薯,
蹲在她的小店门口,陪着她守到打烊。开春后,御品火锅悄无声息地关了门。
林晓站在他们空荡荡的店铺前,让伙计搬来几盆迎春花,摆在落锁的门前。“东家,
真要盘下这地方?” 小李挠着头问,“听说这地段贵得很。”林晓却指着街对面:“你看,
那边正在修新的马车驿站,以后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要从这条街过。” 她从袖中掏出张纸,
上面画着个奇怪的炉子,“咱们还要做便携火锅,用锡箔包着汤底,
让赶路的人也能吃上热乎的。”纸页被风吹得哗啦响,远处传来驿站开工的鞭炮声。
林晓望着漫天飞舞的金纸屑,忽然想起现代厨房里那个陪了她十年的电磁炉。
原来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无论是铜炉炭火,还是电流火光,人们追求的不过是一炉温暖,
一口热汤。初夏的雨打湿了青石板路,林记火锅的灯笼在雨雾里摇晃。林晓趴在柜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