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奶娃背书震太医,深宫奇遇启仙途
嬴政的嗓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沙哑。
他那双看透人心、执掌江山的手,此刻竟有些微颤。
目光如铁钳般锁住嬴昭稚嫩却写满认真的小脸。
若不是刚才从这孩子身上感受到那股难以言喻的灵秀之气,他几乎要以为这是高烧中的胡话。
亩产万斤?
如今大秦最好的年景,粟米亩产也不过三石。
这所谓的“土豆”,竟是数十倍之多?
若真有此物,大秦还有什么饥荒可言?
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再无需为粮草发愁。
天下百姓,谁不感念大秦恩德?
这将是超越三皇五帝的不世功业!
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嬴政目光如炬,沉声问道:“昭儿,此话当真?
那神农氏还说了什么?
土豆是什么模样?
如何种植?”
他未必全信什么托梦之说,但这消息太过重要,哪怕万一为真……嬴昭心中暗喜,就怕你不问。
他歪着头,作努力回忆状,奶声奶气却条理清晰地说:“回父皇,神农爷爷说了好多……好像还有一种叫‘曲辕犁’的农具,比现在的首犁好用,一头小牛就能拉动,翻地又快又深!”
“对了!”
他忽然拍手,像是想起更重要的事,“那些种植之法,还有好多药方,神农爷爷都塞进一本叫《青囊书》的书里,印在儿臣脑子里了。”
《青囊书》?!
嬴政瞳孔骤缩。
他未曾听闻过有传说中的神农氏著有《青囊书》流传下来。
难道……他当即拂袖转身:“摆驾!
去太医院!”
必须立刻验证。
若这孩子真能说出些门道……太医院内,药香弥漫。
太医令夏无且正领着众太医核对药材、研讨脉案,气氛肃穆。
忽然门外传来内侍的高呼:“陛下驾到——”众太医慌忙整衣跪迎。
夏无且心中一惊:陛下亲临太医院?
莫非昭儿病情有变?
却见嬴政龙行虎步而入,身后跟着那个本该卧榻休养的小小身影——九皇子嬴昭。
“平身。”
嬴政声音低沉,“朕来考较九皇子的课业。
你等在一旁听着。”
考较课业?
来太医院考较一个六岁皇子的课业?
众太医面面相觑,夏无且更是忧心忡忡地看向外孙。
嬴昭却递给他一个安心的眼神,迈着小短腿走到厅中,昂首挺胸,那架势不像学生,倒像个来讲学的小先生。
嬴政沉声道:“昭儿,便将你方才所说的《青囊书》,择一段与你外祖父和诸位太医听听。”
他留了个心眼,未提神农氏,只说是《青囊书》。
嬴昭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系统给力点啊!
清澈的童音在太医院中响起:“夫西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开头几句出自《黄帝内经》,太医们微微颔首,只觉得九皇子记性不错。
但随着嬴昭越背越深,众人的脸色渐渐变了。
“黄土炒白术,可健脾止泻,燥湿利水,优于生用。”
“麻黄与杏仁同煎,发汗平喘之效倍增,然心悸者慎之。”
“瘴气之地,取青蒿绞汁,速饮之,可抑寒热往来之症。”
“禾苗枯黄而不荣,非必缺肥,或为地虫所噬,以蒜汁混草木灰灌之,可驱虫保苗……”一条条闻所未闻的药理精要、炮制妙法,甚至将医药用于农耕的奇思,让太医们从惊讶变成震惊,从震惊变成骇然,最后如痴如醉!
夏无且早己忘了君臣之别,白胡子激动得首抖,身体前倾,生怕漏掉一个字。
其他太医更是失态:有人慌忙摸出木牍刻刀记录;有人抓着自己的头发喃喃自语;有人听得热泪盈眶……嬴政虽不通医理,却懂人心。
看着这群大秦最高明的医者露出如此神情,他心中己然掀起惊涛骇浪。
就在这时,嬴昭背诵稍顿,似乎“记不清”了。
一位老太医丞正听到关键处,急得脱口而出:“殿下!
后面呢?
那‘三七化瘀散’的配伍如何?
用量几何?”
这一问,顿时引来一片急切的目光。
嬴昭眨着无辜的大眼睛,小脸一垮,奶声奶气地“懊恼”道:“后面的……神农爷爷说得太快,我……我忘了……哎呀!”
“可惜啊!”
太医院内顿时响起一片捶胸顿足的惋惜声,比丢了家传宝器还要痛心。
夏无且急得跺脚:“昭儿!
再想想!
哪怕一句也好!”
忽然,那位老太医丞噗通一声跪了下来:“殿下天授神书,乃医道之光!
老臣恳请殿下闲暇时能多忆起些许,惠泽苍生!
老臣愿执弟子礼!”
有一就有二,霎时间太医院内跪倒一片!
“臣等恳请殿下赐教!”
“求殿下垂怜,续讲《青囊书》!”
一群大秦最顶级的医者,竟对着一个六岁奶娃行弟子礼!
这场面,若非亲眼所见,谁敢相信?
嬴政站在一旁,看着被众太医围在中央、小脸“无措”的幼子,再看向那些激动得难以自持的臣子,缓缓握紧了袖中的拳头。
神农托梦?
《青囊书》?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能力属于他的儿子,属于大秦!
跪在地上的夏无且,激动之余瞥见陛下深不可测的表情,心中蓦地升起更大的惊骇与狂喜。
他这外孙……今日之后,恐非池中之物了!
同时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窜入脑海:那亩产万斤的土豆……难道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