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故纸旧忆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苏晚将月白软缎交给绣娘的第三日,北平的张公子竟提前来了江南。

消息传到苏家时,她正坐在书斋里翻旧书。

指尖刚触到一本泛黄的《诗经》,青禾就掀着帘子进来,声音里带着几分雀跃:“小姐,张公子到府门口了!

夫人让您赶紧去前院接客呢。”

苏晚握着书页的手顿了顿,那本《诗经》是十年前陆时衍送她的,扉页上还留着他用铅笔写的小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字迹早己被岁月晕得模糊,却依旧能勾动她心底的弦。

她合上书,将其轻轻塞进书架最里层,才起身理了理浅碧色的裙角。

前院的石板路上,母亲正陪着一位身着浅灰西装的男人说话。

男人身形挺拔,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眉眼间满是温和,见了苏晚,立刻笑着迎上来:“苏小姐,一路冒昧,未提前告知便过来了。”

是张公子,张景明。

苏晚依着礼数屈膝行礼,抬眼时正好对上他的目光,那双眼睛里没有陆时衍的深邃,却透着让人安心的平和。

“张公子客气了,一路劳顿,快进屋坐吧。”

进屋落座后,丫鬟端上刚泡好的雨前龙井。

张景明端着茶杯,目光落在院中的石榴树上,轻声笑道:“江南的景致果然名不虚传,这石榴花开得比北平的艳多了。”

母亲在一旁笑着接话:“景明要是喜欢,等结果了,让晚晚给你送些去。

我们家这棵石榴树,结的果子又大又甜。”

苏晚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他们说话,偶尔应上一两句。

张景明话不多,却句句体贴,他说起北平的趣事,说起准备好的嫁衣细节,甚至记得她信里提过的喜欢吃的江南糕点,说这次特意带了些北平的蜜饯来,让她尝尝鲜。

这样的温柔妥帖,正是所有人期待的模样。

苏晚看着他,心里的愧疚又深了几分——她不该在这样的时候,还想着雨巷里那个撑着纸伞的身影。

傍晚时分,张景明提出想去巷子里走走,说早就听说江南的小巷有韵味。

母亲让苏晚陪着去,两人并肩走在青石板路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巷子里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张景明看着两侧的白墙黛瓦,轻声道:“我小时候来过一次江南,那时候就觉得,这里的巷子像画一样。

没想到现在再来,身边多了个人陪。”

苏晚低头笑了笑,没接话。

两人走到巷尾,竟正好撞见那棵老槐树。

树底下,那只灰白的猫还在,此刻正懒洋洋地晒着夕阳。

“这棵树有些年头了吧?”

张景明停下脚步,抬头看着槐树的枝桠。

苏晚的心跳忽然漏了一拍,她想起那天在这里见到陆时衍的场景,想起他递来的锦盒,想起他眼底的疏离。

“嗯,有几十年了。”

她轻声道,目光落在槐树根处,像是能看到那天的雨水痕迹。

张景明没察觉她的异样,伸手拂去树干上的一片落叶,笑道:“以后要是住在这里,倒是可以常来树下坐坐。”

苏晚的心猛地一紧,“以后”这两个字,像一块石头压在她心上。

她看着张景明温和的侧脸,忽然想问他,如果她心里装着别人,他还会愿意娶她吗?

可话到嘴边,终究还是咽了回去。

回去的路上,两人路过一家旧书铺。

张景明见苏晚多看了两眼,便拉着她进去瞧瞧。

书铺里满是旧书的墨香,老板坐在柜台后,戴着老花镜翻书。

苏晚在书架前漫无目的地走着,指尖划过一本本泛黄的书脊,忽然,她的目光顿住了——一本《唐诗选》的扉页上,竟贴着一张小小的梅花书签,那书签的样式,和当年陆时衍送她的一模一样。

她伸手将书抽出来,指尖抚过书签,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攥住了。

张景明走过来,见她盯着书签发呆,轻声问道:“喜欢这个书签?”

苏晚猛地回神,将书放回书架,勉强笑了笑:“没什么,就是觉得眼熟。”

她拉着张景明走出书铺,脚步有些仓促。

夕阳己经落下,巷子里渐渐暗了下来,远处传来家家户户的炊烟味。

回到苏家时,母亲己经备好了晚饭。

饭桌上,张景明说起明天要去拜访苏晚的亲戚,说起婚期的具体安排,一切都按部就班,朝着“安稳”的方向走去。

苏晚低头扒着饭,味同嚼蜡。

她想起书铺里的梅花书签,想起书架最里层的《诗经》,想起陆时衍眉骨处的疤,心里像被打翻了的五味瓶,说不出的酸涩。

晚饭后,张景明回去歇息。

苏晚回到卧房,打开梳妆台下的抽屉,取出那个锦盒。

银梅花簪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她拿起簪子,又想起书铺里的书签,忽然觉得,那些被她刻意藏起来的旧忆,好像从未真正离开过。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锦盒上。

苏晚将簪子放回盒里,轻轻叹了口气。

她知道,张景明的到来,像一道屏障,将她与陆时衍的世界彻底隔开。

可那些故纸堆里的旧忆,那些少年时的心动,却像藤蔓一样,在她心底悄悄蔓延,让她在“现实”与“过往”之间,愈发挣扎。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