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稻穗新生,婚约初定
他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破旧的茅草屋内,身下是粗糙的木板床,屋顶漏着风。
床边跪着个枯瘦的老妇,正颤抖着喂他喝粥:“阿明,你可算醒了……再这样下去,咱家这点存粮都得耗尽了。”
记忆如潮水涌来。
三天前,他在现代实验室研究抗旱稻种时触电昏迷,再睁眼竟成了大梁王朝的农户之子。
原主因饥荒劳累过度而亡,家中仅剩年迈的母亲和几亩贫瘠的薄田。
窗外传来村民的哀叹:“这地旱得连草都长不出,怕是又要饿死人了。”
苏明推开碗,踉跄走到田边。
正值春耕,田里稀稀拉拉插着稻秧,叶片枯黄,显然是肥力不足。
他蹲下身,指尖触到土壤——黏性过重,排水不畅,难怪稻苗萎靡。
前世作为农业专家,他深知改良土壤的关键在于酸碱平衡和排水系统。
“阿明,别折腾了。”
母亲抹泪,“隔壁王老汉说,再不下雨,这地只能荒了。”
苏明却笑了。
他转身跑回屋,翻出家中仅有的木桶,又向邻居借来石灰和草木灰。
“母亲,去河边挖些淤泥来。”
他一边搅拌石灰与草木灰,一边解释:“这石灰能中和土壤酸性,草木灰补充钾肥,淤泥增加透气性。”
邻居们围观看热闹,纷纷嗤笑:“这法子闻所未闻,怕是要把田毁了。”
次日清晨,苏明将改良后的肥料均匀撒入田中,并挖开田埂引水灌溉。
他特意在田边竖起木牌,写下“轮作法”的注解:“三年一休耕,间种豆科固氮,土地方能永续。”
村民议论纷纷,有人嗤笑,也有人暗中记下。
三日后,奇迹发生。
原本枯黄的稻苗竟挺拔翠绿,根系茁壮,叶片泛着油亮的光泽。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县令亲临视察。
苏明正蹲在田边记录稻苗生长数据,抬头时,看见县令身后立着一位素衣少女,眉眼灵动,腰间挂着算盘——正是林婉清。
县令蹲下身,捻起一株稻穗,惊叹道:“苏明,此乃神迹!
若此法能解全县饥荒,本官愿将小女许配与你。”
林婉清俏脸微红,却未退半步,反而打量苏明:“公子可知,推广此法需多少银两?
县令府库空虚,怕是无力支撑。”
苏明早有准备。
他取出预先绘制的图表,展示“互助耕作”计划:“由富户出资购肥,贫户出力耕种,秋收后三七分成。
同时推广‘新农社’,统一技术标准,压低粮价。”
县令动容,林婉清眼中闪过异彩:“这账目……倒比县衙师爷算得更清。”
婚约就此定下。
县令赠玉佩为信物,林婉清却额外递来一本账簿:“三月后成婚,但若苏公子能在这三月内让十户村民脱贫,这婚书才算作数。”
她狡黠一笑,“否则,怕是我爹要悔婚了。”
苏明接过账簿,触感温润。
田埂上,新生的稻穗在风中摇曳,远处却传来豪绅家的恶仆叫嚷:“苏家田契到期,明日收地!”
他握紧玉佩,暗下决心:这不仅是婚约,更是他改变世界的起点。
当晚,苏明在油灯下修改“新农社”计划,添上“土地联合契约”条款。
母亲抹泪:“阿明,那豪绅刘员外可不是好惹的……”苏明却安抚道:“娘,咱有县令撑腰,又有新技术,怕他作甚?”
窗外,沈若兰的身影一闪而过,药篮中藏着能治饥民痢疾的草药,她望向苏家茅屋,喃喃道:“这书生,倒比那些庸医更有趣。”
次日,苏明携改良稻种与计划书前往县令府。
林婉清正在庭院核对账本,见他到来,挑眉道:“苏公子,这稻种推广需银五百两,你可有筹措之法?”
苏明胸有成竹:“以稻种抵押,向粮商预支货款,秋收后翻倍偿还。”
林婉清点头:“此法可行,但需签契约。”
她递来笔墨,指尖不经意触到苏明掌心,两人皆是一怔。
契约签订后,苏明着手推广技术。
村民初时疑虑,他便当众演示:将两块土壤对比,一块未经改良,稻苗萎靡;另一块施肥后,稻苗茁壮。
众人哗然,纷纷求教。
苏明趁机宣布“新农社”规则:“入社者,可获稻种与肥方,但需承诺互助耕作,并***豪绅高价粮。”
豪绅刘员外闻讯震怒,派家丁捣毁苏家田埂。
苏明早有准备,联合村民设下陷阱:在田边挖坑,铺上稻草,待家丁闯入时,触发机关,数人跌入坑中。
村民欢呼,苏明却冷静道:“刘员外不会善罢甘休,我们需组建护卫队。”
他暗中挑选精壮青年,传授简易阵法,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
半月后,首批改良稻田丰收,亩产翻倍。
县令设宴庆功,苏明趁机提出“阶梯税策”:“贫户减税,富户增税,税款专用于水利建设。”
此言一出,席间富绅色变,林婉清却低声赞道:“此策既惠民,又堵贪腐漏洞,苏公子好手段。”
宴后,林婉清单独留下苏明,递来一封密信:“赵甫首辅己注意到你,恐生事端。”
苏明皱眉:“朝廷也插手地方事务?”
林婉清点头:“赵甫贪赃枉法,各地税赋皆经他手,你动税制,便是动他的根基。”
苏明冷笑:“那就从地方破局,以农事撼动朝堂。”
深夜,苏明在灯下绘制水利图纸,计划修建灌溉渠。
窗外,沈若兰再次现身,抛入一包草药:“饥民多染痢疾,此药可治。”
苏明抬头,见她蒙面遮容,追问身份,沈若兰却翩然离去:“待你建起万亩良田,我再告知姓名。”
稻穗摇曳,风云初动。
苏明深知,这田亩间的变革,终将掀起滔天巨浪。
第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