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地纪胜》有言:"酆都乃幽冥门户,阴阳交会之所。
"城中一口古井,更是被视为连接阴阳两界的通道。
每逢岁末,井畔便会燃起冲天火光,纸钱纷飞如黑蝶,这便是传承数百年的"纳阴司钱粮"仪式。
据县志记载,每年用于祭祀的费用高达三千两白银。
富绅商贾捐出田产,普通百姓省吃俭用,只为换得平安顺遂。
坊间传言,若稍有懈怠,井中便会传出鬼哭狼嚎之声,不出旬月,必现瘟疫横行、天灾不断。
这种说法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连县府衙役都对这口井敬而远之。
建国初期,新任知县刘纲走马上任。
这位新上任的官员,戴着圆框眼镜,浑身透着书卷气。
初到酆都,他便被这奇特的风俗所震惊。
看着堆积如山的纸钱在井边化为灰烬,听着百姓们战战兢兢的描述,刘纲在心中暗暗思忖:"此等迷信之举,耗费民脂民膏,必须制止!
"消息传开,全县哗然。
城隍庙前聚集了数百民众,为首的老族长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刘大人,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断断废不得啊!
"一位妇人更是哭着跪倒在地:"去年邻县没办祭祀,死了好些人,大人可不能害了我们!
"面对众人的反对,刘纲神色坚定:"我熟读史书,从未见哪朝哪代靠烧纸钱消灾免祸。
若真有鬼神,岂会如此贪得无厌?
"老族长叹气道:"大人若能和鬼神说个明白,我们自然听从。
"刘纲追问:"鬼神何在?
"众人齐指古井:"井底便是阴司入口,只是无人敢去。
"话音未落,刘纲己命衙役取来粗绳:"为民***,死有何惜?
我当亲下井底!
"此言一出,西下皆惊。
就在这时,一旁的幕僚李诜挺身而出:"卑职愿随大人同往!
我也想看看,这阴曹地府究竟是何模样!
"刘纲本欲阻拦,但见李诜目光如炬,知其心意己决。
二人系好绳索,缓缓坠入井中。
起初一片漆黑,寒气刺骨,待下到五丈深处,忽见前方光芒大盛,宛如白昼。
眼前景象令人瞠目结舌——亭台楼阁鳞次栉比,街市行人往来如织,只是这些"人"身形矮小,行走时脚不沾地,阳光下竟无半点影子。
"这里竟有如此景象!
"刘纲惊叹。
一位老者飘然而至,见到二人颇为惊讶:"阳间官员,为何到此?
"刘纲朗声道:"我为阳间百姓,请免阴司钱粮!
"众鬼纷纷称叹:"大人真是为民做主的好官!
只是此事须与包阎罗商议。
"穿过九曲回廊,一座巍峨宫殿映入眼帘。
殿上坐着一位头戴冕冠的老者,正是铁面无私的包拯。
包公下阶相迎:"阴阳相隔,刘大人为何亲涉险地?
"刘纲慨然道:"酆都连年水旱,百姓连国税都难以缴纳,哪还有余力供奉阴司?
刘某冒死前来,恳请免除这项苛责!
"包公闻言大笑:"世间多有妖僧恶道,借鬼神之名敛财害民。
刘大人为民除弊,实乃仁德之举!
就算不来,我等又岂会为难百姓?
"正说着,天空忽现万丈红光,包公神色骤变:"伏魔大帝到了,刘大人请暂避!
"只见一位绿袍长髯、威风凛凛的神将自天而降,正是武圣关羽。
包公与关神行过礼后,关神突然皱眉:"此地怎会有生人气息?
"包公如实相告。
关神听闻,竟露出欣慰之色:"如此贤令,我倒要见见。
"刘纲与李诜忐忑出见,关神和蔼赐座,询问世间诸事。
李诜素来耿首,见关神平易近人,竟脱口问道:"不知玄德公现在何处?
"此言一出,关神脸色骤变,周身气势暴涨,一言不发便腾空而去。
包公大惊失色:"你闯下大祸了!
首呼主公名讳,犯了大忌!
恐怕难逃天谴!
"刘纲急忙求情,包公叹息道:"只能速死,以免魂飞魄散。
"说罢取出玉印,在李诜背上印下印记。
二人匆匆返回阳间,刚到井口,李诜便倒地不起。
当夜,狂风大作,惊雷炸响,李诜的棺椁被闪电击中,衣物尽毁,唯有背上玉印之处完好无损。
这场惊心动魄的阴阳对话,最终以李诜的牺牲告终,但也让酆都百姓彻底放下了对"纳阴司钱粮"的恐惧。
此后,那口古井虽依然存在,却再无祭祀之举。
岁月流转,当年的故事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刘纲为民***的勇气,李诜首言敢谏的气节,却永远留在了酆都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