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大将军赵良栋之子赵襄敏,凭借卓越的才干与显赫的家世,获任保定总督。
赵襄敏自幼饱读诗书,既有将门虎子的英武之气,又不失文人雅士的儒雅之风,此番赴任,他怀揣着治世安邦的壮志,誓要在这一方土地上做出一番政绩。
初到保定,赵襄敏便着手整顿政务,体察民情。
这日,他偶然听闻总督府西楼静谧清幽,乃是读书治学的绝佳之地。
对于这位酷爱经史典籍的官员而言,这无疑是一处难得的所在。
他即刻命人前往清扫布置,准备在此静心研习经史,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寻觅一方精神的净土。
夜幕悄然降临,保定城渐渐褪去了白日的喧嚣。
赵襄敏独坐西楼,案头的烛火轻轻摇曳,昏黄的光晕在紫檀木书案上跳跃,将一卷《资治通鉴》的字迹映照得忽明忽暗。
窗外,月华如水,如轻纱般透过雕花窗棂洒入室内,为整个房间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银纱。
此刻的赵襄敏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全然不知一场奇妙的邂逅正悄然向他逼近。
正当赵襄敏全神贯注地品读着书中的文字,沉浸在往昔的风云变幻之时,一阵细微的响动打破了夜的寂静。
那声音轻若游丝,却在这静谧的空间里显得格外突兀。
他下意识地抬眼望去,目光所及之处,只见那紧闭的窗缝间,竟缓缓挤进一个模糊的身影。
那身影似烟似雾,形态扭曲变形,仿佛不受空间的限制,硬生生地从窄窄的窗缝中钻了进来。
赵襄敏瞪大了眼睛,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紧张与好奇。
待那虚影完全进入室内后,奇异的一幕发生了。
它开始用双手反复揉搓头部、手臂和腿脚,动作古怪而机械,仿佛是在重塑自己的形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虚影的轮廓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只见一个身着长衫、头戴方巾的书生模样的身影出现在眼前,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脚下还蹬着一双醒目的红鞋。
这独特的装扮,在这寂静的夜里,更添了几分诡异与神秘。
书生整了整衣冠,缓步上前,恭敬地深施一礼,声音清朗而沉稳地说道:“晚生乃修行百年的狐仙,在此地栖息己久。
此前历任总督大人皆容我在此修行,从未相扰。
大人初来乍到,在此潜心读书,晚生岂敢冒犯朝廷大员?
故而特来请示。
若大人执意在此读书,晚生自当另觅栖身之所,但恳请宽限三日以便搬迁;若大人慈悲为怀,允我继续留在此处,还望大人依旧将此楼紧锁,权当不知晚生的存在。”
赵襄敏虽身为朝廷大员,见多识广,平日里也听过不少奇闻异事,但此刻亲眼目睹这等奇异之事,仍不禁大惊失色。
然而,他毕竟久经官场,很快便镇定下来。
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脸上露出一丝浅笑,开口问道:“你分明是只狐狸,怎敢自称生员?
莫不是在信口胡诌?”
那狐仙闻言,非但没有恼怒,反而神色愈发庄重。
他微微躬身,解释道:“大人有所不知,我等狐族亦有严格的修行制度。
在那巍峨的太山之上,每年都会有一场盛大而庄严的考试,由太山娘娘亲自主持,选拔优秀的狐族。
这场考试,乃是我狐族修行之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狐仙顿了顿,眼中闪烁着光芒,继续说道:“考试内容极为广泛,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一不包。
唯有在文理两方面都出类拔萃者,方能获封‘生员’之名。
得了生员身份,便算是叩开了修仙之路的大门;若是课业不精,就只能做个普通的野狐,无缘仙道,终生在山野间徘徊。”
说到此处,狐仙眼中流露出深深的羡慕与期许,目光诚恳地望着赵襄敏,劝说道:“大人出身显贵,天生便有常人难及的福缘。
在这世间,福缘乃是修仙的根基,大人得天独厚,若能潜心修仙,实在是再好不过。”
狐仙的神情变得有些感慨,缓缓说道:“像我等狐族修仙,个中艰辛,实难用言语尽述。
首先,要修炼成人形,这一步便需耗费漫长岁月。
在这过程中,要承受天地间灵气的淬炼,忍受身体与灵魂的双重煎熬。
好不容易化为人形后,还得学说人话。
而要学会说人话,又必须先通晓天下鸟语。”
他微微抬起头,望向窗外的夜空,语气中带着一丝追忆:“从九州西海的百鸟之语学起,一点一滴积累,每一种鸟的鸣叫,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律与意义。
我们要理解这些,将其转化为人言的基础,这其中的艰难,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
如此这般,至少要花费五百年时光,才有可能化为人形、开口说话。”
狐仙收回目光,看向赵襄敏,语气愈发恳切:“反观人类修仙,无需经历化形学语的艰难阶段,天然就比我等异类少了五百年的苦修。
而大人身为文人,饱读诗书,腹有才华,对于经史典籍、诗词歌赋早己烂熟于心,比起寻常百姓又少了三百年的障碍。
若能下定决心,专心修炼,不出千年,必能得证仙道,这可是修仙界公认的道理啊!”
赵襄敏听得入神,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狐仙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一扇从未开启的门。
在这寂静的夜里,他的思绪随着狐仙的讲述飘向远方,对修仙之道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向往与好奇。
不知不觉间,他己被这番言论深深打动。
第二日一早,赵襄敏便命人将西楼重新锁好,把此地让给了这位颇具学识的狐仙。
从那以后,每当夜深人静,总督府中偶尔还能听见西楼中传来朗朗读书声。
那声音时而清朗,时而低沉,也不知是赵襄敏在挑灯夜读,还是那狐仙生员在研习课业。
这段奇闻轶事,后来由赵襄敏之孙、镇远太守赵坛讲述出来。
赵坛生性豁达开朗,常笑着对人说:“每每想起此事,家父都后悔不己,恨当时忘了问问那狐仙,太山娘娘主持的考试,究竟出了些什么题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在市井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它不仅展现了狐仙独特的修行体系,让人们对神秘的修仙世界有了更多的遐想,也让人感叹修仙之路的艰难与奇妙,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一段永恒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