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绿豆凉粉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天是真热起来了。

入了伏,太阳像个烧透了的白铁烙饼,悬在头顶,烤得大地发烫。

树叶蔫蔫地打着卷儿,连平日里最精神的鸡鸭也躲在墙根阴影里,张着嘴喘气。

井台汲上来的水,倒进盆里,没一会儿就温吞了,洗把脸也解不了那从骨头缝里钻出来的燥热。

沈观礼的书房更是成了蒸笼。

窗棂大开也无济于事,涌进来的只有热浪。

他穿着单薄的夏布褂子,后背还是洇湿了一大片,黏糊糊地贴在身上。

手里的书卷一点也不想看,他索性把书丢在案头,起身踱到门口。

知夏在院子里,正把一大簸箕晒得半干的豆角往阴凉处挪。

“这天……真能把人熬出油来。”

沈观礼抹了把额头的汗,汗珠子甩在滚烫的石阶上,“滋”地一声,冒起一丝几乎看不见的白烟。

知夏抬头,脸上也沁着细密的汗珠,几缕鬓发湿漉漉地贴在腮边。

她用手背蹭了下额角,道:“可不是?

灶膛都不敢多烧火,晌午就凑合吃了点凉拌黄瓜。

这热劲儿,怕是一时半会儿过不去。”

她说着,目光扫过墙角一个半大的粗陶坛子。

那是去年秋天存的绿豆,知夏走过去,掀开木板,“绿豆倒还有些,”知夏伸手探了探坛里的豆子,“做点凉粉吃吧?

这天吃这个最解暑。”

沈观礼一听“凉粉”,喉头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仿佛己经尝到了那滑溜溜、凉沁沁的滋味。

书院附近倒是有个卖凉粉的小摊,夏日里生意极好,一小碗要好几文钱。

他偶尔馋了,也只舍得买一碗尝尝鲜,从不敢放开吃。

家里自己做,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好!”

他几步走到灶房门口,“我能帮点啥?”

知夏看他那副样子,抿嘴笑了:“先帮我淘绿豆吧。

得用水多淘几遍,把豆腥气淘净。”

沈观礼立刻挽起袖子,露出晒得微黑的小臂。

知夏从水缸里舀出几瓢凉井水,倒进一个大木盆里。

沈观礼把几大捧绿豆倒进去,用手在盆里搅动、搓洗,水很快变得浑浊,浮起些细小的豆皮和尘土。

知夏蹲在旁边,看着盆里浑浊的水,说:“得换水,多淘几遍,水清了才行。”

沈观礼便端起盆,把浑水倒掉,又开始洗。

冰凉的水***着手臂,在这大热天里倒成了一种享受。

如此反复,淘洗了三遍,盆里的水终于清澈见底,绿豆也褪去了陈旧的暗色。

“好了。”

知夏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就是磨浆了。

这个我来吧,你歇着。”

沈观礼却不肯:“磨浆费力气,我来推磨,你只管添豆子添水。”

说着便走到院角那盘小石磨前。

石磨有些年头了,磨盘边缘被磨得光滑油亮。

他往磨眼里倒了些绿豆,又加了一瓢凉水。

知夏也不推辞,站在磨盘边,手里拿着个小木勺,准备随时添豆添水。

沈观礼握住磨把,用力推了起来。

石磨发生“吱呀——吱呀——”声,磨盘转动,洁白的豆浆混着豆渣,顺着磨缝汩汩流下,淌进下面接着的木桶里。

推磨是个力气活,尤其是在这大热天。

沈观礼推了没几圈,额头的汗就往下淌,后背的夏布褂子湿得更透了,紧紧贴在脊梁骨上。

知夏看他汗流浃背的样子,便用葫芦瓢舀了半瓢凉井水递过去:“喝口水,歇口气。”

沈观礼接过瓢,“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冰凉的井水喝下去,整个人都舒爽了不少。

他把瓢还给知夏,抹了把嘴边的水渍:“没事,这点活算啥。”

又继续推起磨来。

磨完所有绿豆,得了一大桶浑浊的豆浆。

知夏找来一块细密的干净白布,蒙在一个大瓦盆上,西角用绳子系牢。

沈观礼帮着把磨好的绿豆浆倒入布兜里。

知夏双手提起布兜的西角,开始用力摇晃、挤压。

浆汁透过细密的布孔,淅淅沥沥地滤入瓦盆中,留下粗糙的豆渣在布兜里。

她的手劲不小,手臂绷紧,额角又渗出细汗,沈观礼在一旁,想帮忙又不知从何下手,只能递个空盆,或者帮忙扶一下瓦盆。

滤出来的生豆浆呈淡淡的青白色,细腻柔滑。

豆渣也不能浪费,知夏把布兜里的豆渣倒进另一个盆里,说:“这豆渣留着,掺点玉米面,晚上贴饼子吃。”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点浆。

知夏从灶膛角落的小瓦罐里,舀出一小勺生石灰,沈观礼记得镇上凉粉摊的老汉说过,点浆是门手艺,石灰水多了,凉粉发硬发苦;少了,又凝不成块,稀汤寡水。

知夏把那一小勺石灰粉倒进一个粗瓷碗里,加了一点凉水,用一根小木棍慢慢搅动。

水渐渐变得浑浊,成了乳白色的灰浆。

她搅得很慢,很仔细,让石灰充分溶解。

然后,她端着这碗石灰浆,站在那盆生豆浆前,知夏左手端起豆浆盆,右手用勺子舀起一点石灰浆,她一边倒,一边用勺子顺着一个方向,极轻极缓地搅动着豆浆。

在石灰浆水的点化下,开始出现细微的凝絮,随着石灰浆的继续加入和缓慢搅动,凝絮越来越多,越来越密,豆浆渐渐失去了流动性,呈现出一种半凝固的、如同嫩豆腐脑般的状态。

知夏停下手,用小勺舀起一点凝固体看了看,又放回去。

她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成了。”

她把盆端到阴凉通风的墙根下,找一块干净木板盖好,“让它自己静置着,凉透了就凝成块了。”

沈观礼赞道:“你这手艺,比镇上卖凉粉的老把式也不差了。”

知夏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低头收拾着工具:“熟能生巧罢了。

小时候看我娘做过。”

她顿了顿,“对了,还得弄点蒜泥醋汁,没那个,凉粉就没魂儿。”

热辣的日头慢慢偏西。

院墙根下的那盆豆脑,在静谧中悄悄变化着。

沈观礼回书房勉强看了几页书。

待到日影西斜,暑气稍退,知夏掀开木板。

一块颤巍巍、水灵灵的绿豆凉粉己经稳稳地凝在盆中了!

通体是半透明的嫩黄色,质地均匀细腻,用手指轻轻一按,冰凉Q弹。

知夏用菜刀沿着盆壁小心地划了一圈,然后双手浸在凉水里,轻轻一托,一整块凉粉便滑溜溜地脱了出来,落在早己准备好的大木托盘里。

凉粉微微颤动着,晶莹剔透,煞是喜人。

“拿井水湃着!”

知夏吩咐。

沈观礼立刻麻利地从井里打来一桶水,把盛着凉粉的木托盘整个浸了进去。

冰凉的井水瞬间包裹住凉粉,让它更加紧实沁凉。

这边,知夏开始准备调料。

新蒜剥皮,在石臼里“笃笃笃”地捣成细腻的蒜泥,蒜香辛辣冲鼻。

倒进粗瓷碗里,加一点盐,再倒入自家酿的陈醋。

又滴上几滴刚磨好的、香气扑鼻的小磨香油。

最后,挖一小勺自家做的红亮油润的辣椒油油泼辣子,红艳艳的浮在醋汁上,看着就开胃。

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蒜泥醋汁就调好了。

沈观礼早己洗净手等着。

知夏从井水里捞出托盘,凉粉触手冰凉。

她拿起那把刀,“笃笃笃笃”,凉粉被切成粗细均匀、一指宽的条状,整齐地码放在粗瓷大碗里。

她先给沈观礼挑了大半碗凉粉条,堆得冒尖。

然后淋上两大勺调好的蒜泥醋汁。

深褐的醋汁、雪白的蒜泥、鲜红的辣油,色彩鲜明诱人。

再撒上一小撮切得细碎的嫩绿芫荽末。

“快尝尝!”

知夏递过碗和筷子。

沈观礼早就等不及了。

他接过碗,那凉粉条滑不溜秋,筷子几乎夹不住。

一入口,牙齿轻轻一碰,凉粉便顺从地断开,口感爽滑柔韧。

“唔!”

沈观礼满足地哼了一声,眼睛都眯了起来。

他顾不上说话,大口大口地吃着,吸溜有声。

那滑溜劲儿,好几次差点从筷子上溜走。

知夏看他吃得香,自己也盛了一小碗,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慢条斯理地吃着。

凉粉入腹,燥热烦闷一扫而空,整个人都舒坦了。

“怎么样?”

知夏笑着问。

“绝了!”

沈观礼咽下嘴里的凉粉,才腾出空说话,“又滑又韧,又凉又香!

比镇上卖的好吃多了!

就是……”他回味了一下,“要是再酸点,是不是更开胃?”

知夏挑眉:“哦?

你也懂这个?”

沈观礼有点不好意思,“以前在书上看过,说‘醋,味酸,性温,能开胃消食,散瘀解毒……夏月尤宜’。”

她拿起那碗蒜泥醋汁,又往里添了半勺醋,搅匀了,给沈观礼碗里再加了一勺:“行,沈大郎君说了算,再给你加点‘开胃消食’的。”

加了醋的汁水淋上去,酸香更甚。

沈观礼嘿嘿一笑,埋头又吃了起来,这次吃得更加酣畅淋漓。

一大块凉粉,切了满满两大碗。

沈观礼风卷残云般吃完自己那碗冒尖的,意犹未尽地看着盆里剩下的。

知夏把自己碗里还剩的小半碗推给他:“喏,吃吧。

我再切点。”

沈观礼也不客气,接过来就吃。

知夏又切了一碗,这次给自己盛得多些。

两人就坐在灶房门口的小板凳上,对着渐渐西沉的日头,听着聒噪的蝉鸣,吸溜吸溜地吃着凉粉。

吃完了,沈观礼看着盆底还剩的一小块凉粉,说:“这剩下的,给张婶家送点去吧?

还有李奶奶。

她们年纪大,这天更怕热。”

知夏正有此意:“嗯,我这就去切。”

她把剩下的凉粉均匀地切成几大方块,放在两个干净的大碗里。

又单独调了两小碗蒜泥醋汁,盖在凉粉块上。

想了想,又抓了一小把芫荽末,分别撒在上面。

沈观礼端起一碗:“我送张婶家,你送李奶奶那边?”

李家奶奶年纪更大些,住得稍远点。

“行。”

知夏端起另一碗。

两人一前一后出了院门。

沈观礼步子快,先到了张婶家。

张婶正在院子里摘菜,沈观礼把碗递过去:“婶子,知夏做了点绿豆凉粉,让给您送一碗尝尝,解解暑。”

张婶一看那嫩黄水灵的凉粉,上面还盖着红亮诱人的调料,立刻眉开眼笑:“哎哟!

这可真是好东西!

难为知夏惦记着我这老婆子!

快替我谢谢她!

这大热天的!”

她接过碗欢喜道。

沈观礼憨厚一笑:“您趁凉吃。

我回去了。”

转身往回走。

走到半路,正碰上知夏从李家奶奶那边回来。

李家奶奶拉着知夏的手说了好一会儿话,硬塞给她一小块新织的土布做回礼,知夏推辞不过才收了。

两人在路口相遇,相视一笑。

“李奶奶高兴坏了,”知夏扬了扬手里那块靛蓝色的土布,“非要塞给我这个。”

沈观礼看着那布,是乡下常见的粗布,但织得细密厚实,染得也匀净。

“李奶奶手巧。”

他接过布,“留着给你做件新围裙?”

知夏点点头。

两人并肩往家走。

晚风终于带上了点凉意,村子里飘荡着各家各户做晚饭的烟火气。

回到自家小院,天己擦黑。

沈观礼坐在院里的槐树下乘凉,摇着蒲扇。

知夏收拾停当,也搬了个小板凳坐到树下。

两人都没说话,静静享受着这一天后难得的清凉与宁静。

晚风吹过槐树叶,发出沙沙的轻响,偶有几声归巢的鸟鸣,更添幽静。

日子在柴米油盐、灶膛烟火、邻里往来间继续流淌,虽平淡,却显得格外踏实、可亲。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