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章长大了
娘愁得不行,爹却笑着说:“莫急,莫急,咱这就上山砍些竹子,编几个精致的笔筒啥的,不比外面买的差。”
于是爹扛着斧头就上了山。
娘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几块旧布,打算给二丫缝个书包。
二丫也没闲着,在一旁帮忙穿针引线。
村里的教书先生知道二丫要上学了,特意送过来几本旧书,书页有些泛黄但很干净整洁。
二丫捧着书兴奋不己,虽然上面的字她认得不多,但那些奇怪的符号像是有着神奇魔力一般吸引着她。
爹带着砍好的竹子回来了,坐在院子里熟练地编着笔筒,二丫凑过去看,眼里满是好奇。
一家人忙忙碌碌,小小的屋子充满了温馨的气息。
二丫满心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仿佛看到自己背着娘亲手缝的书包,拿着爹编的笔筒走进学堂的画面。
这时,邻居家的三婶子推门进来了。
“哟,瞧你们这一家子忙乎的。”
三婶子笑着说道。
娘赶忙起身招呼,“三婶子,快坐,今儿个给二丫准备入学的东西呢。”
三婶子拉过二丫的手,塞给她一支崭新的毛笔,“二丫啊,这是婶子给你的,好好念书。”
二丫高兴得不得了,连连道谢。
爹编好了笔筒,样式精美,二丫爱不释手。
娘也缝好了书包,针脚细密,书包上还绣了一朵小花。
二丫迫不及待地将书本放进书包,再把笔筒和毛笔小心地放进去。
第二天清晨,二丫起了个大早。
她穿上洗得干干净净的衣裳,背上书包就要往学堂跑。
爹和娘在后面叮嘱着各种注意事项。
二丫一路蹦蹦跳跳来到学堂门口,深吸一口气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了进去。
阳光洒在她身上,映照出她对知识渴望的模样,而家中那份浓浓的亲情也成为她内心最坚实的依靠。
二丫走进学堂,里面己经坐了不少孩子。
她找了个空位坐下,眼睛亮晶晶地西处张望。
先生走进来,穿着一袭长衫,看起来颇为儒雅。
先生开始讲课,二丫听得认真极了,遇到不懂的就拼命记下来。
课间休息时,小伙伴们围过来,好奇地看着二丫的新书包和文具。
二丫大方地分享自己的宝贝,大家叽叽喳喳讨论起来,笑声回荡在学堂里。
放学后,二丫蹦跳着回家。
一路上她跟伙伴们分享着学到的新知识。
到家后,二丫第一件事就是扑进爹娘怀里,兴奋地讲着学堂里的见闻。
晚上,二丫在油灯下复习功课,爹在一旁修补农具,娘则做着针线活。
偶尔二丫有问题,爹就放下手中活计,用粗糙的大手比划着解释。
二丫困了,爬上床,抱着书包入睡,梦里都是学堂里有趣的事情和家人温暖的笑容。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二丫在学堂里愈发如鱼得水。
一天,先生宣布要举办一场小小的学问比试,胜者可以得到一本珍贵的诗集。
二丫心动不己,为了这场比试更加努力地学习。
比试当天,学堂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二丫握紧拳头,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
题目一道道下来,二丫冷静作答。
当最后结果公布时,二丫以微弱优势获胜。
她激动地捧着诗集,小脸涨得通红。
回到家,二丫把诗集拿给爹娘看。
爹娘虽不识几个大字,但看到女儿如此出息,脸上满是自豪。
夜里,二丫在油灯下仔细翻看着诗集,每一首诗仿佛都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随着二丫学识渐长,她开始教村里一些更小的孩子认字。
每次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求知欲,二丫就像看到当初的自己。
而她也深知,背后这份家的温暖以及学堂给予的机会,才让她能够走到现在,心中满是感恩之情。
二丫教小孩子们认字越来越熟练,名声也渐渐传开。
邻村听闻此事,派人来邀请二丫去他们那儿讲学。
二丫有些犹豫,毕竟离开村子有点舍不得爹娘。
爹娘却鼓励她去,说这是好事,可以让更多孩子识字明理。
于是二丫跟着来人到了邻村。
刚开始还有些拘谨,可看到孩子们纯真渴望知识的眼神,她便放开手脚认真教学。
一段时间过后,邻村的孩子进步显著。
二丫在这儿不仅传授知识,还交流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理念。
不久之后,二丫回到自家村子。
她带回了邻村独特的农作物种子,还把新的耕种技术告诉爹爹。
爹爹按照新技术尝试种植,果然收成比以前更好。
二丫继续一边在学堂学习深造,一边教村里孩子。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村子变得更好,让更多孩子走出这片土地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而她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方水土给予她的滋养,以及爹娘无尽的支持。
二丫的事迹越传越远,县令听说了这个聪慧善良的姑娘,决定亲自前来视察一番。
这天,村子里热闹非凡,县令带着随从进村。
二丫落落大方地向县令讲述自己办学堂、引进新作物和技术的事。
县令大为赞赏,当即表示要在全县推广二丫的做法。
不久后,县里拨出专款资助村里扩建学堂,还送来了各种各样的书籍。
二丫成了学堂的校长,她聘请了几位先生来授课。
随着学堂规模扩大,周边村子的孩子纷纷涌来求学。
二丫的爹娘看着女儿取得这般成就,满心欢喜。
而二丫并未满足于此,她计划着将村里的农产品推向县城乃至更远的地方。
于是,她组织村民们成立了一个小商会,精心包装村里的特产。
很快,村里的特产在县城大受欢迎,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
二丫站在村子的山坡上,望着繁荣起来的村子,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秉持初心,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二丫发现村里的道路状况限制了货物运输的效率。
于是,她向县令提议修路之事。
县令认可其想法,便派人为村子规划道路建设。
在修路期间,二丫带领村民们在路边种下各种果树。
等到路修好时,果树也己长大,开花结果之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吸引了许多城里的游客前来游玩观赏,二丫看准时机推出农家乐项目。
村民们热情招待来客,展示乡村生活的乐趣。
此事越传越广,连州府的官员都有所耳闻。
州官派人来考察,决定以二丫的村子为典范,鼓励其他村庄效仿这种发展模式。
二丫被邀请到各个村落分享经验,她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
而她的村子在不断探索创新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孩子们受到鼓舞,更加努力学习,立志像二丫一样改变家乡。
不久后,二丫听闻京城即将举办一场全国性的农业盛会,各地的优秀农产和发展模式都会在盛会上展示交流。
二丫心想这是个绝佳机会,若能将村子的特色推广到全国,那可是再好不过。
她精心准备了各种资料和特产样本,带着几个村民代表就前往京城。
到达京城后,面对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二丫毫不怯场。
她用质朴却充满感染力的话语讲述村子的发展历程,展示那些精美的特产。
不少达官贵人、商贾巨富被深深吸引,当场就表示愿意投资合作,将村子的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
二丫开心极了,她深知这意味着村子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回到村子后,二丫和村民们一起筹备扩大生产。
随着资金和资源的涌入,村子不仅农业进一步繁荣,还逐渐发展起一些小型手工制造业。
孩子们看到村子的变化,更加坚定信念,整个村子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随着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好,二丫并没有满足于此。
她意识到村子虽有特色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但缺乏文化底蕴的挖掘。
于是,她发动村民收集整理村里古老的传说、独特的民俗。
二丫请来教书先生将这些内容编撰成书册,并在村里开设民俗文化馆。
游客们来到村子,除了享受田园风光和美食,也能深入了解村子的历史文化。
很快,村子成为一个集农业观光、手工制造体验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村。
周边的村子纷纷模仿,形成一片繁荣的景象。
多年以后,二丫老了,但她培养出许多年轻有为的后辈。
他们继承二丫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
村子在持续的发展中一首保持活力,村民过上富足安乐的生活,曾经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变成闻名全国的富裕之地,二丫的名字永远留在村民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进取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