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结痂后再与你相爱

心口结痂后再与你相爱

作者: 淡宁羽仙

言情小说连载

现代言情《心口结痂后再与你相爱讲述主角沈寄安撤回的爱恨纠作者“淡宁羽仙”倾心编著本站纯净无广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心口结痂后再与你相爱》是大家非常喜欢的现代言情小作者是有名的网络作者淡宁羽主角是撤回,沈寄安,按小说情节跌宕起前励志后苏非常的精内容主要讲述了心口结痂后再与你相爱

2025-10-03 01:16:20

1午后的缝合台像被雨洗过,消毒水味薄得像玻璃。陆清砚摘下手套,

指尖还有淡粉色的压痕。义诊结束,家属却把手机怼到她面前,红着眼问:“医生,

您不会把她的伤口发到网上吧?”“不会。”她语气极稳,“我们尊重每位患者的隐私。

”对方点头,却在走廊拐角偷偷举起手机,镜头掠过她的侧脸与患者的遮挡布。两小时后,

论坛里多了一串标题——“某医院女医生拿伤口做名声”。配图模糊,评论不模糊。

“冷血吧?”“医生还要什么名声?”“公益?呵。”她坐在值班室,

低头看那些句号像钉子。周竞衡把门推开,压低声音:“先别回,写个情况说明。

我联系宣传科,别顶嘴,等处理流程。”“我没顶嘴。”她把手机扣上桌面,

“只是想先把病程记录补全。”她确实不擅长吵架。她擅长缝合、告知、记录,

在规则里把可控的事做到极致。可互联网不是规则,是潮水。潮水刚刚淹到她鞋面。

义诊结束,她没有回家。她拎着一杯温到尴尬的美式,绕到城西一条小巷。

一家很窄的空间门口挂着黑底白字的小牌——“皮肤的记忆”。她本来只是想看展,

给自己换一个空气。空间不大,白墙上悬着一条被细线缝合的金属带,像一截被翻译过的疤。

灯下有观众低声讨论,有人问:“这是不是在消费痛苦?”她站在那条金属带前,

习惯性地想:缝线间距不匀,会留下增生的风险。然后她意识到,这不是手术台,

她也没穿白大褂。她把手揣进风衣口袋,退了一步。“你看到了什么?”有人在她身侧发问。

她侧过脸,见到一个身形修长的男人,简单的黑衬衫,袖口卷到手臂一半。他目光不锋利,

却很认真。“你想让我看到什么?”她反问。他笑了下,“不是想你看到,是想被看见。

我们做这个展,是让伤口有权利出现,而不是被迫藏起来。”“出现,不等于被凝视。

”陆清砚的声音很轻,“医学不反对被看见,只反对未经同意的看见。”他微微点头,

像是在确认某个边界。“我是沈寄安,展方负责人。也许,我们需要一位医学顾问。

”她没急着接名片。她在展签上看了眼介绍,

注释写着:部分装置来源于修复者提供的匿名记录,已获书面授权。她挑了挑眉,“授权,

是一个好词。你们怎么做的?”“逐条沟通、逐条确认,能撤回,能划掉。

”他伸手指了指角落的小屏幕,那里滚动播放着一串串被遮挡的文本,“被看见的范围,

由当事人决定。”她终于接过名片,回以自己的。“陆清砚,整形外科。”“幸会。

”他顿了顿,“如果你有时间,我想听你说,不是媒体那种问法。就——手术室里,

真正发生的事。”她望向那条金属带。光像水一样铺开,缝线的影子拉长成细碎的脉络。

她想起今天的义诊,想起那条帖子里字字正义却含糊的讥嘲。她说:“真正发生的事里,

有疼,也有选择。我们尽量把疼缩短,把选择讲清。”“这也许正是展览想说的。

”沈寄安语气很平静,“伤口不是耻辱,但不该被消费。”他们在作品之间缓慢走着。

她指出几处有潜在误读的术语,他认真记在手机里。她问授权表的结构,他打开文件,

给她看匿名流程。谈话像在铺一张规整的纱布,覆盖住刚才那点隐约的刺痛。临近闭馆,

门口的风比屋内凉。她想起还有一份说明要补,便说:“合作的事再谈。边界、伦理、流程,

先写清楚。”“好。”他把门推开一条缝,“今晚就不打扰你。回去路上小心。”她点头,

手机震了一下。屏幕跳出一条短信:民政服务——“您的配偶梁某已于今日完成再婚登记,

祝……”后面的话被她迅速划掉。她盯着那几个字,像在看一张与己无关的病历,

心口却很自然地紧了一下。不是嫉妒,是一种被迅速归档的荒唐感。

那段婚姻像一根退色的线被人利落剪断,她才发现,自己一直以为是自己先动手。

“需要水吗?”旁边的人问。她抬眼,沈寄安站在门边,没有靠近。他的手停在空气里,

一瓶水,像一种可撤回的提议。“谢谢。”她接过,却没打开,“我没事。”他点点头,

没有追问。“如果网络上有什么需要证明、澄清的,你可以把需要我配合的内容发我。

展览这边,不急。”“嗯。”她把水装进包里,“医学也不急。很多伤口,都慢。

”她走出门,风把她的发丝吹到耳后。回头再看一眼,白墙像没有发生过事。

她知道事情才刚开始:一份说明、一场流言、一次合作,还有一个陌生却坦诚的同盟。

她把手机调成静音。潮水仍在,但她站在岸上,能看清它的方向。2第二天的天还没完全亮,

值班室的窗子先亮了。陆清砚在电脑前把《授权与撤回表》改了三版,

把“可随时撤回”加粗,又加了一条——“撤回不需理由”。她把文件发给沈寄安,

附了一句话:“如果你们愿意接受这些红线,我们再谈。”他回得很快:“接受。

红线不会妨碍表达,反而让表达更干净。”她看着“干净”两个字,心口松了一分。午后,

他们在展厅办公室碰面。桌上铺着名单与流程卡片,她用笔尖点了点:“第一,

任何可识别个人的痕迹都不出现。”“第二,未成年人相关全部排除。”“第三,

影像展示前置‘选择退出’,不是‘选择同意’。”“还有,”她抬眼,“授权可分级。

只同意展示数据,不同意展示影像,也要能成立。”“没问题。”沈寄安把她的纸按在桌角,

“你再加一条?”“什么?”“如果发生争议,展方公开流程与捐赠去向。由我来对外解释,

不让你站前面。”她愣了下,点头:“可以写进来。

”他们把流程从进门的登记台推演到展厅最后一面墙。

像推演一台手术——麻醉、消毒、切口、缝合,每一步能不能回退,谁负责止血。谈到最后,

她忍不住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题?”“我妹妹做过修复。”他想了想,

“我希望她当年知道,露出脸不是丢脸。”“嗯。”她没有追问。“谢谢你说明白。”傍晚,

展厅里的人渐散。就在要收工时,一个灯光师从梯子上滑了半步,额角被金属边划开,

血一下汩出来。旁人慌乱:“纸,纸在哪儿?”陆清砚一眼判断是浅裂,但位置尴尬,

可能牵扯表情肌。她压住伤口:“先坐下,别动。”她掏出自己的小包,

纱布、凝血棉、一次性手套一套套出来。“谁和我一起去医院?”“我。

”沈寄安已经拿了外套,“车在门口。”一路上他不开快,但路很短。进了急诊,

护士认出她,眼神里是放心:“陆医生,您回来了?”“临时借台面。”她换上洗手衣,

带伤者进小缝合间。她习惯地报流程,“局麻,可能有点刺;三到四针,尽量顺着皮纹。

”沈寄安没靠太近,站在门口当安静的支点。灯光照下来,针线进出,像一场极小心的对话。

伤者耸动了下肩,他柔声道:“你想想今天晚饭要吃什么,注意力借我用一下。

”伤者笑了一下,果然放松一点。“表情尽量少夸张,三天后拆线复诊。

”陆清砚剪断最后一截线,抬手让护士递创可贴,“没有照片,没有记录外泄。

”“谢谢医生。”灯光师连声说谢。“谢谢你。”沈寄安也说。“别客气。

”她把托盘放回托架,洗手,推门出去,像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型风暴里稳稳地走到岸上。

换回自己的衣服时,手机亮了。周竞衡的名字在屏幕上闪:“你还在医院?”“嗯,

临时缝了个急诊。”“网上的事先别回应,配合宣传科。你就按规矩走就行,别逞强。

”“我没逞强。”她顿了顿,“主任,我按流程。”对方沉默两秒:“按流程就好。

”挂断后她站了一会儿,像被人轻轻拍了两下肩膀。不是安慰,是提醒:别出队。出门时,

天已经黑得彻底。沈寄安在门口台阶下等,双手插在衣袋里,没有催促。“缝得漂亮吧?

”他笑。“皮纹方向正好。”她也笑了一下,“不留疤,或许只留回忆。

”“回忆总比阴影好。”他说,“谢谢你今天……出手。”“你们以后要注意场地安全。

”她恢复了那股职业的冷静,“梯子要有人扶,边角全包起来。”“记下了。

我会让人做清单。”他点头,又停了一下,“吃个晚饭?我请你,算是……道谢。”“不了。

”她把背包拎上肩,“合作可以继续,但我们先把文件定好。”“明白。”他没有多说,

“回去我把财务、授权、撤回的模板都发你。”“嗯。”各自分开前,

他把车钥匙在手心里转了半圈,像憋住了什么调侃,最后只说了句:“路上慢点。

”她笑了一下,“我一直慢。”夜风从医院门口的梧桐间穿过去,

叶影像被人认真地一片片缝回枝头。她拉好风衣的扣子,往停车场走。手机又震动,

是一个陌生号码,连着两条未接来电。她没回,先给苏眠发了消息:“流程给我盯一下,

有律所模板借我套用吗?”“有。稍后发。”苏眠回得利落,“还有,别理梁泽,

他今天找你?”“没理。”她关掉屏幕,心里也关上了一扇门。同一时间,展厅那边,

白屿把一叠预算拍在桌上:“话题性是自带的,但边界更贵。你要准备被骂,

也要准备有人真感谢你。”“我知道。”沈寄安把《授权与撤回表》打印出来,

“贵就贵在干净。”“还有,”白屿抬眉,“医生那边,不要急。她不是我们作品的一部分。

”“她不是。”他低头划重点,“她是顾问,是独立的。”“那就好。”白屿笑,

“你看起来挺想急的。”“我没急。”他停了停,“我只是想把东西做对。”深夜十一点,

陆清砚收到了三封邮件:展方的模板、财务流水的示例、以及一份“争议公示预案”。

她逐条核,给每一条红线标注注脚。备注写着:必须可撤回;必须可追溯;必须有人负责。

她在最后一行加了一句:“尊重不是口头承诺,是能退回的按钮。”邮件发出,她才关了灯。

手机又震了一下,是沈寄安的短信:“收到。谢谢你给我们上的这一课。”她想了想,

回了四个字:“互相专业吧。”她放下手机。窗外城市像一枚薄薄的创可贴,

遮住白天留下的小裂口。裂口还在,但这一次,缝线已经准备好。她知道,

这不是靠近的开始,也是克制的开始。下一步该做什么,纸上写得很清楚。心里,

也慢慢清楚了。3医院的培训室冷得像一口不通风的盒子。陆清砚坐在最前排,

把“情况说明”改成“自查报告”,又把“自查”改成“改进计划”。

她在纸上划线——“不与家属发生争执”“加强隐私遮挡”“线上沟通统一口径”。

周竞衡站在门口,手里翻着她的材料:“语气再温一点,少用反问句。别像要辩论。

”“我没有辩论。”她把“质疑”改成“反馈”,“误解”改成“信息不对称”。

“这份先交。”周竞衡放缓声音,“宣传科会统一回应。你只要把门诊看好。”“好。

”她点头,心里像被拎住提手,沉得稳,也有点累。午休刚到,她手机震了三下。

屏幕上跳出一个名字:梁泽。她盯了一秒,按下接听。“清砚,你在哪儿?我在你医院门口。

”他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有分寸,“别紧张,就是聊聊共同贷款的事。”“我下午有台手术。

”她起身往外走,“短信说吧。”“短信?”他笑了,“那太冷。

我们只是需要一份担保人变更的签字,你不签,我这边信用就要受影响。你不想拖我,

我也不想拖你。”“你可以找你新配偶。”“她收入结构不稳定,银行不会同意。

”他顿了顿,“我其实可以帮你现在的舆情,朋友的公关公司——你知道我人脉不差。

帮你澄清,顺手的事。我们互相解围,挺好。”“我的围不是你绑的带子。”她停下,

“你把文件发我,走流程。”“清砚,我们是成年人,不必这么绝情。

”“成年人就是写清楚。”她挂断,手心微凉。她走进诊室前,

给苏眠发消息:“他要我签担保变更换公关人情。法律上怎么拆?”苏眠回得干脆:“不换。

先查贷款合同与婚内共同债务条款。让他走法院或银行流程。别口头承诺,别见面。

晚上给你发模板。”她心口那团绵软被一根钉子固定住,没再乱跑。同一时间,

城东一间咖啡馆,沈寄安对着电脑屏发呆。

公号推送把他挂上了热搜的边角:“某装置艺术家借伤疤炒作,旧合同风波再起”。

配图是他三年前的作品,下面拼接着“甲方实名控诉”的长图。

白屿把一叠打印甩在桌上:“旧账。那次合同我们已仲裁完结,赔偿也付清。

对方这会儿又把截图放大,蹭话题。”“谁在推?”沈寄安问。

“公关判断是圈里几个小号互推,源头像是杜桐的朋友。”白屿话说得平,但不客气,

“她的情绪我能理解,可这不该拿你当靶子。”“我去找她。”他摸出手机,又顿住,“不,

该先把证据链挂出来。”“对。流程先走。”白屿合上电脑,“还有,医生那边,

你别让她站前排。她刚顶着一波火,你别再给她加柴。”“嗯。

”他把“授权与撤回”的文件夹拖到最上层,

“我们把匿名、知情同意、撤回按钮做成展厅里的第一面墙,先科普,再谈美学。”当晚,

展方工作群被他连发了十几条消息——“把《授权撤回示例》打印成大幅展示。

”“建立‘术语避坑’小册子:疤痕、增生、体表缺损统一科普词。

”“设‘隐私遮挡演示’,现场可试,按键可撤回。”“收益明细每月公示,

第一期捐助方向——疤痕衣与心理咨询。”他一条条敲下去,像在给一艘船补铆钉。

第二天清晨,陆清砚照常查房。病人小女孩的母亲忽然握住她的手:“医生,

网上说……你们会拿我们当样本?”“不会。”她蹲下来,与母亲平视,

“如果需要用于教学和科普,也只会在你完全同意、可随时撤回的情况下。”“可撤回?

”“是。”她笑了一下,“就像电梯上的‘开门’按钮,随时按。”母亲点了点头,

眼神放松了一些。午后,展厅预备会。

陆清砚指着墙面的流程图:“把‘撤回’按钮放低一点,儿童和轮椅也能按。”“好。

”沈寄安拿尺子量,“一米零五。”“术语里,这两个词删掉。”她圈出“瑕疵”“缺陷”,

“这些词会伤人。”“换成‘变化’与‘留痕’?”他看她。“可以。”她垂眼,

又把一条线改粗,“‘未经同意的传播’单独加粗。”“遵命。”他笑了一下。

他们忙到傍晚。窗外有雨,展厅的灯像一层薄薄的温度。她收拾包,

手机跳出新闻推送——“医生与艺术家联手展览,被质疑‘消费伤口’”。标题利落,

内容偷换概念,把“授权”写成“默许”,把“撤回”写成“技术上难以做到”。

评论像潮水提前试探地冲了一下:“谁在乎你们流程,你们是要流量。

”“看伤口还要展览门票?”“医者仁心不是拿来表演的吧。”她吸了口气,

指尖紧了紧背带。沈寄安看了她一眼,没劝,只把电脑转过来:“我们先把信息尽量讲清楚。

”“嗯。”她坐下,“我写一版‘修复五问’,你写‘展览五答’。

”他们分头敲字——“修复手术的目的是什么?”“隐私如何被保护?

”“失败率与风险怎么评估?”“术后心理支持由谁承担?”“撤回为什么必要?

”另一边屏幕上,沈寄安写——“为什么要让伤口出现?”“看见与消费的边界在哪?

”“授权是否可撤?”“收益去向如何公示?”“是否欢迎反对者现场提问?

”白屿把两份文档合并:“这不是公关文,这是操作说明书。我们就用说明书说话。

”晚上九点,医院通知来了——“请陆医生提交书面检查材料,配合宣传科统一口径,

暂不对外发声。”语气不温不火,像一张新的规则纸。“收到。”她回。她没有沉默。

她把所有“说明书”都写成白话句,删掉专业炫技,像给患者解释一样简洁。

末尾有一句话——“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拒绝被看见的权利。”文档发出,

她把手机扣在桌上。窗外雨停了,路灯下还有未走干的水纹。十点半,

她收到一条陌生私信:“你们是在用我们换钱。”她回复:“不是。如果你愿意,

我们可以匿名聊聊你的经历,只聊你愿意的部分。也欢迎你拒绝。”对方没有回。十一点,

梁泽又来了两条消息:“清砚,担保别拖了。你看你现在这样,我真想帮你。”她没有回复。

她把对话框划到最上,点了“静音”。零点过五分,

沈寄安发来一段很短的语音:“我们先把事情做对,其他慢慢来。”她没点开,

怕自己的喉咙跟着软下去。她只回了三个字:“照流程。”第二天,

展厅门口多了一张新的小牌:“撤回按钮在此。”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不问理由。

”舆论没有立刻好转。推送还在发,质疑还在涨。可他们的墙上,

多了一块真正能按下去的按钮。她知道,风向不会因为一两句话改,

唯有系统、证据、和可被触碰的尊重。她在门口驻了一秒,转身回医院。白大褂在她臂弯里,

像一条仍旧干净的纱布。下一步要做的事,仍然很多。4雨后的巷子带着一点潮腥味。

展方把走访安排成很朴素的一天:三户受访者,一杯茶,一张撤回表,

一台只在同意后才会亮起红点的小录音笔。第一户是做咖啡拉花的小伙子,

耳后有一道旧烫伤。陆清砚坐在他吧台尽头,先把话题放到最轻的地方。

“你这一手爱心拉花,很稳。”“小技巧。”小伙子笑,“医生,

你们会不会……把我们当素材?”“不会。”她把授权表翻到第二页,“如果需要科普,

只用你愿意给的。你可以只给文字,不给影像;可以全都撤回。撤回不问理由。

”沈寄安把录音笔往后挪了一点,确保红点在人家视线里。“我只想借你一句话,

说给和你一样的人听。不是借你的人生。”小伙子点点头,问:“那门票会不会很贵?

”“我们会把门票折成基金的一部分。”沈寄安说,“具体数额每月公示。”“行。

”小伙子想了想,“那我愿意讲两句。但我只想说工作,不想说家里。”“只说工作。

”陆清砚记下,写了“只限工作经验”的勾选。第二户住在城北的老小区,门口挂了风铃。

开门的是个扎低马尾的姑娘,脸上细细的痕像一条被时间温柔磨过的线。“医生,

你们真的不会把脸放大到巨幕吗?”她问,眼里有警觉。“不会。”陆清砚把小样图指给她,

“如果展示,也只会以示意图出现,无法识别个人。你随时可以按这里。

”她点着最醒目的字:“撤回按钮在此。”姑娘抿了下嘴角:“那我讲讲吧。

我想说的是——修复之后,我学会化妆,不是为了遮,是为了开心。”沈寄安没插话,

只把纸笔推过去。“你可以自己写下愿意公开的句子,不改词。

”第三户是骑电动车送外卖的大叔,鼻梁侧有一道增生疤。他倒不敏感,

直接问:“我能不能去现场看?我想看看别人的‘变化’。”“能。”沈寄安笑,

“我们预留体验场次,你按下任何一个按钮,都会看到这面墙怎么变。你也可以按停。

”“那我去。”大叔爽快,“我想给我闺女看,别怕。”三户走完,天已经擦黑。

车窗上沾着细细的雨,街边灯像被温水浸过。陆清砚把笔记合上,手指背被笔勒出三道浅痕。

她忽然觉得自己不那么累了——不是因为舆论变好,而是因为她摸到了那些具体的生活。

“谢谢你今天一路把‘撤回’讲到每一句里。”沈寄安把车停在路边,“你讲的时候,

我不太敢打断。”“这不是你的课,是我们的共识。”她轻轻笑了一下,“你也做得对。

你把录音笔放在他们能看见的地方,这是尊重。”“我怕我看起来像个采访者。

”“你本来就是。”她耸耸肩,“采访者也分好坏。好的是‘你可以随时不说’。

”他沉默了两秒,像在咀嚼这句话。“好,我记住。”周末的路演在一间小型书店内。

书店临街,一整面窗。夜色像薄布贴在玻璃上,里面灯光明亮。壁上悬着一条细金属带,

边缘做了圆钝处理,灯光打过去,像一条被顺毛的河。白屿负责控场,

提醒流程:“十五分钟讲解,十分钟提问。遇到情绪化问题,直接引导到流程墙。

别被带节奏。”“知道。”沈寄安把流程图摆在入口,“先让大家看到按钮。

”陆清砚站在一侧,白大褂没穿,衬衫袖口卷到手腕,露出一点细白的腕骨。

她的开场很短:“我们今天不讲‘勇敢’,只讲‘选择’。

”提问环节很快就出现了熟悉的锋利:“医生,你们是不是太强调流程了?人需要的是拥抱,

不是表格。”“拥抱和表格不矛盾。”她说,“表格是让拥抱有边界,不会勒疼人。

”她说完,顺手指了指入口那只按钮,“拥抱也应该可以撤回。”笑声在小范围里涌了一下,

气氛轻了。第二个问题转向艺术:“把伤口做成装置,是不是难免消费?

”“我们把‘看见’与‘消费’分开。”沈寄安说,“看见是一种权利,消费是一种态度。

我们尽力把态度放回当事人手里。”第三个问题来自一个女生,她盯着那条金属带,

声音发颤:“如果亲密关系里,别人的看见是强迫呢?”“那不是看见,是侵入。

”陆清砚刚开口,头顶忽然切换了一束更冷的白光。光线碰到金属,反了一道刺亮,

像手术台上不合时宜的一记反光。她胸口瞬间紧了一下,像被某只看不见的手握住。

耳边有人说“麦克风近一点”,另一人说“医生您能不能具体一点”,字句像从水里传过来。

她停住,嗓子里空了半秒。那半秒里,

她看见一个旧景:有人在婚姻里替她决定“需要表现的理智”,替她答应“顺着我,

多体面”。灯光冷得像那张餐桌上的银叉。沈寄安在侧面捕捉到了她的停滞。

他没有问“你怎么了”,没有往前探身去扶。他只是抬手挡了一下那束直打她眼睛的光,

又向白屿做了个“切到休息”的手势。麦克风迅速降了音,书店的背景音乐被推进来,

像一层柔和的布。他把一瓶常温水轻轻放在她旁边的讲台上,水与桌面之间留着指尖的距离。

“我们先暂停三分钟。”他的声音落到众人能听见却不会压人的位置,

“大家可以去门口试试‘撤回’按钮。你们按下去,它就会亮。”人群起了一小波流动。

有人真的走到门口去按,墙上的指示灯亮了一串,像被点亮的脉络。

陆清砚把手背抵了一下眉骨,呼吸慢慢从乱成麻的线理回成三根。她没有把水拧开,

只摸了摸那层薄薄的瓶标,指尖的触感让身体回到现在。她侧头,低声道:“我可以。

”“可以等你觉得可以。”他同样低声,没有看她的眼睛,只看台面上的流程卡。

她轻轻点头。三分钟后,她重新面对听众,声音恢复了分寸:“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

我想补一个词——‘撤回’。亲密里没有天然的授权,任何时刻你都可以说‘不’。

如果说了‘不’,那就不是沟通不够,那是界限被撞了。”听众里有轻轻的吸气声。

有人把手里的问题单折起来,装进兜里。也有人走到入口把按钮按了两次,

像确认它真的听话。路演结束,书店关了大半灯。墙上那条金属带在暗里显得很温顺。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错爱错恨
  • 医生宋含烟最新章节更新
  • 沉默
  • 医生宋如烟
  • 折枝予椿
  • 桑延和温以凡的漫画名叫什么
  • 重生回到选择养母的那天
  • 永恒岛宠物
  • 殿下非要娶我岑锦
  • 医生宋含烟最新更新内容
  • 女帝登基记事免费阅读
  • 癌症晚期总裁妻子疯狂报复我类似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