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宴会结束
群臣山呼万岁,恭送圣神皇帝陛下起驾回宫。
待女皇仪仗远去,大殿中的气氛才真正松弛下来,却又迅速被一种新的、更复杂的暗流所取代。
官员宗亲们互相揖让着向殿外走去,低语声再次汇聚,但此次话题的中心,无疑多了那位一鸣惊人的魏王世子——武霄。
武承嗣志得意满,满面红光,仿佛连日来的阴霾都被儿子今日的表现一扫而空。
他用力拍了拍武霄的肩膀,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高亢:“好!
好!
我儿今日真是为我魏王府挣足了脸面!
陛下金口玉言,狄公当众称赞,哈哈哈!
看谁还敢小觑我等!”
他刻意拔高的声音引来周遭更多目光。
几位依附于他的官员立刻围上来,谄媚地附和:“魏王世子天纵奇才,实乃武周之幸啊!”
“恭喜魏王,得此麒麟儿,何愁大事不成?”
武霄眉头微不可查地蹙了一下。
他敏锐地感觉到,除了这些逢迎之声,还有许多冰冷、审视甚至嫉恨的目光落在背上。
他低声道:“阿爷,此处非讲话之所,且先回府吧。”
武承嗣正在兴头上,浑不在意,但仍被妻儿劝说着向宫外走去。
一行人走出万象神宫,凛冽的寒风立刻扑面而来,将殿内的暖香酒气吹散一空。
天空中不知何时竟飘起了细碎的雪花,落在冰冷的汉白玉广场上,更添几分肃杀。
“哦?
下雪了。”
武承嗣伸出手,接住几片雪花,笑道,“瑞雪兆丰年,好兆头啊!”
然而武霄的目光却越过了父亲,投向了远处巍峨的宫门之外。
他的视力极佳,恍惚间,似乎看到宫墙根下有黑影蜷缩蠕动,但很快便被巡弋的金甲卫士驱赶开。
他想起近日在秘书省偶然瞥见的只言片语——关于洛阳周边饥馑、流民渐多的奏报抄录。
那“瑞雪”之下覆盖的,真的是丰年的希望吗?
或许只是冻毙饿殍的裹尸布。
“霄儿,发什么呆?
快上车,莫着了风寒。”
母亲关切地拉了他一下。
武霄收回目光,应了一声,随父母登上马车。
车厢内与外界的寒冷隔绝,暖意融融。
武承嗣依旧兴奋难耐,喋喋不休地畅想着未来:“……陛下今日如此赏识,霄儿,你的前程无量!
待为父再……阿爷,”武霄忽然开口,打断了父亲的话,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认真,“今日席间,陛下闻儿策论时,曾有一瞬沉吟,尤其提及‘轻徭薄赋’、‘仓廪实’之时。”
武承嗣一愣,摆摆手:“陛下那是深以为然!
自是赞同你的见解!”
“或许是吧。”
武霄不再争辩,只是淡淡道,“儿只是想起,近日仿佛听闻,京畿之外,今冬似乎并不好过。
这‘万象更新’的神都盛宴,与宫墙外的饥寒哭号,同在陛下江山之内。”
车厢内瞬间安静了下来。
武承嗣脸上的笑容僵住了,魏王妃也露出了担忧的神色。
“霄儿,休要胡言!”
武承嗣压低声音,带着一丝惊怒,“此等扫兴之事,岂是你能妄议的?
那些不过是刁民惰耕,或地方官治理无方所致!
陛下圣明,自有决断!
你今日之功,莫要因此等小事毁了!”
他完全沉浸在对权力的狂热中,拒绝看见任何不祥的征兆,更不愿儿子“不谙世事”的“妇人之仁”坏了大事。
武霄看着父亲因酒色和激动而有些泛红的脸庞,心中了然,不再多言。
他只是轻轻掀开车窗帘一角,望向窗外。
马车正行驶过洛阳的天街。
繁华的街道在雪夜中显得有些冷清,两旁高门大户的灯笼映照着飘雪,勾勒出梦幻般的景象。
然而,在巷口的阴影里,似乎能看到几个蜷缩在一起依靠体温取暖的乞丐流民,巡街的武侯粗暴地呵斥着他们,将他们驱赶到更黑暗的角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武霄在心中默念,一股冰冷的明悟彻底驱散了宴会上带来的些许虚荣。
女皇的赞赏固然可贵,但若这赞赏不能转化为安邦定国的实权,终究是镜花水月。
父亲的野心如火,却可能引火烧身,而宫墙之外,才是真正决定王朝气运的汹涌暗流。
权力。
他需要的不再是虚名,而是能真正掌控自己命运、乃至影响这天下苍生福祉的实权。
马车在寂静的雪夜中前行,车轮碾过积雪,发出沉闷的声响。
武承嗣仍在絮叨着他的宏图大计,声音却仿佛离武霄很远。
武霄缓缓闭上眼睛,将窗外世界的寒冷与苦难,以及内心深处那簇对权力前所未有的、冰冷而灼热的火焰,一同深深埋藏起来。
他知道,从明天起,他走的每一步,都将与以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