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残卷与算法夜深得像一砚磨浓的墨,万籁俱寂,唯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点缀着这无边的静谧。

“听雨斋”工作室里,只亮着一盏孤零零的无影灯,冷白的光晕精准地笼罩着红木工作台,如同舞台上的追光,聚焦着正在上演的、与时间对话的默剧。

陈南星俯身于台前,呼吸压得极轻、极缓,仿佛稍重一口气,就会惊扰那沉睡数百年的魂灵。

他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与满墙悬挂的各式修复工具——排笔、镊子、棕刷、捶书石——的影子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沉静的剪影。

他指尖拈着一片薄如蝉翼的染色竹纤维补纸,对着灯光仔细调整着角度,使其纤维纹理与桌上那页宋代刻本《山家清事》的残破边缘尽可能吻合。

书页焦黄、卷曲,脆弱的程度仿佛一触即碎,上面承载的不仅仅是墨迹,更是近千年的时光重量。

他用特制的细毫笔,蘸取少许以白芨、黄檗等古法熬制的浆糊,一点点、极其耐心地润湿破损处的边缘。

浆糊的浓稠度必须恰到好处,多一分则易霉,少一分则不粘。

这全凭他二十年修炼而来的手感。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气味:陈年纸墨散发出的幽深冷香,混合着浆糊微涩的植物气息,还有一旁小电炉上温着的、用来软化水渍的纯净水蒸腾出的淡淡水汽。

这是“听雨斋”独有的味道,是时间被小心珍藏的味道。

镊子在他手中稳如磐石,将补纸轻轻覆于破损处。

接着,他用指腹裹着上好的宣纸,隔着保护层,开始极有节奏地按压、摩挲。

力度需均匀而轻柔,既要让补纸与原纸的纤维在浆糊的作用下缓缓交织、融合,又不能损伤原本脆弱的纸张。

这过程枯燥而漫长,却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禅意。

对他而言,修复不止是技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指尖抚过纸张的肌理,他能“听”到历代藏书家的叹息,感受到前人阅读时指尖留下的、几乎无法察觉的温度,甚至能想象出那位不知名的宋代文人,在某个同样宁静的雪夜,于烛光下写下“雪夜煨芋”时,嘴角那抹满足而闲适的笑意。

这便是他理解的传承,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是文明血脉在指尖的重新流淌,带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