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艺术展“偶遇”之后,顾言调整了他的“追求”策略。他不再急于安排下一次正式的约会,而是开始了一种更为隐蔽和耐心的“渗透”战术。
他仔细研究了林晚的社交网络痕迹(虽然她发得不多),从她偶尔点赞的公众号文章、分享的音乐、甚至照片背景里露出的书籍一角,去捕捉她的兴趣爱好和近期关注点。
然后,他开始在微信上,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与她分享一些他认为她会感兴趣的内容。
比如,他看到她曾点赞过一篇关于日本治愈系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书评,过了几天,他便“恰好”读完了吉本芭娜娜的《厨房》,在一天晚上十点多,发了一条消息过去:“刚看完《厨房》,那种失去与重建的细腻描***让人触动。你之前是不是也喜欢她的书?” 这条消息看起来像是一个读者看完书后,自然而然地想找同好交流,毫无刻意搭讪的痕迹。
林晚果然在半小时后回复了:“嗯,很喜欢她文字里的那种氛围。” 虽然简短,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顾言趁热打铁,就着书中的细节和她聊了几句。他没有长篇大论,只是恰到好处地抛出问题,引导她表达看法。那晚,他们竟然断断续续地聊了将近一个小时,是加微信以来最久的一次文字交流。
第一次成功的“书籍交流”后,顾言又如法炮制。他“偶然”发现了一家隐藏在老弄堂里的、很有格调的古籍书店,拍了照片发给林晚,说:“猜你会喜欢这种调调的地方。” 林晚回复了一个表示惊喜的表情。
他“碰巧”听了一场她喜欢的独立音乐人的线上演唱会,截了一段视频分享给她。他甚至“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她所在文化公司某个成功项目的行业分析文章,转发给她,并附上自己从建筑视角的一些专业看法,语气是纯粹的探讨,而非恭维。
这些分享,频率不高,一天最多一次,有时隔两三天。内容都精心挑选,与林晚的兴趣高度相关,且姿态放得很低,更像是朋友间的分享和交流,不给林晚任何压力。
林晚的回应,也从最初简单的“谢谢分享”、“哦”,逐渐变成了有内容的回复。她会表达对那家书店的向往,会和他讨论那个音乐人的创作,甚至会对他关于项目的专业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
顾言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种“精神交流”的通道。他从不越界,不问私事,不表达暧昧,只是在她感兴趣的领域,展示自己的品味、见解和……与她的共鸣。他像一位耐心的猎手,一点点地消除她的戒心,让她习惯自己的存在。
除了线上渗透,顾言也在继续寻找线下“偶遇”的机会,但方式更加巧妙。
他打听到林晚每周三晚上会去公司附近的一家瑜伽馆上课。于是,某个周三,林晚下课出来,惊讶地发现顾言正坐在瑜伽馆楼下的大厅休息区,膝盖上放着笔记本电脑,似乎在工作。
“顾言?你怎么在这?”林晚这次是真的惊讶了。这家瑜伽馆并不在繁华地段。
顾言从电脑前抬起头,看到穿着瑜伽服、额上带着细汗的林晚,眼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欣赏,随即露出一个无奈的笑容:“别提了,附近咖啡馆都满座,发现这里环境挺安静,就蹭个地方处理点工作。刚忙完?”他合上电脑,动作自然流畅。
这个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林晚虽然心里还是有一丝怀疑,但看着顾言坦然的样子,也不好说什么。
“嗯,刚下课。”
“一起走一段?我也该回去了。”顾言站起身,很自然地提议。
于是,周三晚上的“偶遇”成了惯例。顾言总能找到各种合理的借口出现在瑜伽馆楼下,然后“顺路”陪林晚走回公寓。这段路程不长,但足够他们进行一些轻松的交谈。聊工作,聊最近的电影,聊上海的生活。顾言始终保持着风趣和分寸感,不再提任何敏感话题。
几次之后,林晚似乎也默认了这种“巧合”。她甚至会提前告诉他今天下课的大概时间,或者如果课程取消,也会简单说一声。这种微小的变化,让顾言内心雀跃不已。
一个月后的一个周五,顾言得知林晚负责的一个文化沙龙活动周末举行,主讲人是一位他久仰的建筑评论家。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活动当天,顾言早早到了现场,坐在了后排不显眼的位置。林晚作为工作人员,一直在忙碌。当她看到顾言出现在观众席时,明显愣住了。活动间隙,她抽空走过来,低声问:“你怎么来了?”
“我一直很欣赏这位老师的观点,看到宣传海报就来了。”顾言晃了晃手里的宣传折页,笑容真诚,“没想到是你负责的活动,办得很成功。”
他的理由无懈可击。林晚看了他几秒,最终只是说了句“谢谢你能来”,又匆匆去忙了。
活动结束后,嘉宾和部分观众进行了小范围的交流。顾言凭借其专业素养和得体谈吐,很快和那位建筑评论家相谈甚欢,甚至就某个专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对方的赞赏。林晚在一旁看着,心情复杂。她不得不承认,工作中的顾言,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自信、专业、光芒四射。
交流结束,人群散去。林晚忙着做收尾工作,顾言一直耐心地等到最后。
“辛苦了。”顾言递给她一瓶水,“看来我今天来对了,不仅听到了精彩的讲座,还有意外收获。”
“什么意外收获?”林晚接过水,下意识地问。
“收获了你工作时的样子。”顾言看着她,目光温和,带着一丝欣赏,“很专业,很耀眼。”
这句话,比之前任何刻意的赞美都更有力量。因为它基于事实,发自内心。林晚的脸微微红了,低下头,轻声说:“谢谢。”
那天晚上,顾言再次“顺路”送林晚回家。走到公寓楼下,林晚第一次主动开口:“要不要……上去坐坐?喝杯茶。”说完,她自己都有些惊讶,仿佛话是脱口而出的。
顾言强压下心中的狂喜,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好啊,正好有点口渴了。”
林晚的公寓不大,但布置得十分温馨整洁。书架上摆满了书,窗台上有几盆绿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薰味道。顾言拘谨地坐在沙发上,目光不动声色地扫过这个充满她气息的空间,心里有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林晚泡了两杯绿茶端过来。两人坐在沙发上,一时有些沉默。气氛似乎比在外面时,多了一丝暧昧。
“你……这次回国,真的只是为了项目吗?”林晚捧着茶杯,忽然问道,目光直视着顾言。这个问题,她似乎憋了很久。
顾言心里一紧,知道关键时刻来了。他放下茶杯,迎上她的目光,语气变得认真起来:“林晚,我知道,之前的几次‘偶遇’,可能并不完全像看起来那么巧合。”
林晚没想到他会如此直接地承认,愣住了。
“我承认,我有故意的成分。”顾言深吸一口气,决定坦诚一部分,“因为我发现,毕业之后,我很想你……想念和你聊天、相处的感觉。在上海遇到你,我很高兴,就想……多看看你,多了解现在的你。”
他没有直接说“我喜欢你”,但话语里的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他的眼神真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林晚的心跳骤然加速,血液涌上脸颊。她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内心翻江倒海。她不是没有预感,但当顾言真的亲口承认时,那种冲击力还是让她不知所措。七年暗恋的对象,如今竟然在向她靠近?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为……为什么?”她听到自己干涩的声音问。
“为什么?”顾言重复了一遍,然后自嘲地笑了笑,“可能是因为我后知后觉,也可能是因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在国外这些年,我经常会想起你。想起你安静的样子,想起你努力的样子,想起那个雪夜你听我说话的样子……林晚,你对我来说,一直很特别。”
特别。这个词,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开了林晚心防最脆弱的一角。七年的委屈、心酸、卑微的欢喜,在这一刻汹涌而来,几乎让她落泪。
但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过去太沉重,现实太突然。她需要时间消化。
“我……我需要时间想想。”她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着顾言,“这太突然了。”
“我明白。”顾言立刻说,语气带着尊重,“你不用急着给我答复。我可以等。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心意。以后,我不会再刻意制造‘偶遇’了,我会正式地、认真地追求你。可以吗?”
他的态度如此诚恳,如此小心翼翼,让林晚无法说出拒绝的话。她最终,轻轻地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顾言离开时,心情是前所未有的明朗和充满希望。他知道,他已经成功地在她坚固的心墙上,撬开了一道缝隙。
而林晚,则一夜无眠。顾言的话语、眼神,不断在她脑海中回放。她感觉自己像在做梦,一个美好得让她不敢置信,却又害怕醒来会失望的梦。
十年的无声暗恋,似乎终于……听到了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