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章:吕本掠影
一、晨雾中的营地
施普雷河的水汽裹着清晨的薄雾,像一层半透明的纱幔,轻轻覆在仓促搭建的营地之上。河风掠过河岸的枯树,枯枝摇晃着落下细碎的残叶,悄无声息地飘进散兵坑,落在士兵们沾满泥泞的军装上。
此刻,距离上次与苏军后卫部队的激战已过去四个小时,指挥部只给了两小时的休整时间——在这战火纷飞的东线战场,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迎来新的危机,没有人敢浪费哪怕片刻。士兵们大多蜷缩在临时挖掘的散兵坑里,或是背靠着蒙尘的装甲车、卡车,双手捧着硬得能硌出牙印的黑面包,就着冰冷的河水艰难吞咽。有些人嘴里还嚼着口粮,眼皮已经开始打架,脑袋一点一点地往下垂,却不敢完全闭上眼,只是借着咀嚼的间隙,让疲惫到极致的身体短暂歇口气;还有些人则互相靠着肩膀,低声交谈着,话语里没有了数日前的绝望嘶吼,更多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恍惚,偶尔有人提起那位带领他们从包围圈里冲出来的将军,眼神里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近乎盲目的期待,仿佛只要有冯·克劳斯在,他们就还有活下去的可能。
营地边缘,几名卫生兵正蹲在一块相对平坦的空地上,借着晨光给伤员处理伤口。没有消毒酒精,只能用煮沸后放凉的河水擦拭伤口,绷带也早已用完,只能将干净些的军大衣撕成布条代替。伤员们咬着木棍,强忍着伤口缝合时的剧痛,却没有一个人抱怨——比起那些永远倒在施普雷河畔的战友,他们能活着,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二、指挥车旁的沉思
在这片弥漫着疲惫与恍惚的营地里,汉斯·冯·克劳斯是唯一一个没有休息的人。他站在一辆半履带指挥车的侧面,深灰色的军大衣领口立着,挡住了河风带来的寒意,双手背在身后,目光紧紧凝望着东南方——那里,是他们接下来的目标,吕本镇的方向。
他的视野一角,一个只有他能看见的系统界面正静静悬浮着。微缩地图上,代表他所率领部队的蓝色光点密密麻麻地聚集在施普雷河沿岸,形成一片小小的蓝***域;几条纤细的蓝色虚线从营地出发,像触角一样向着吕本方向延伸,那是他派出去的侦察兵,正小心翼翼地探查着前方的路况与敌情。地图边缘,还标注着上次激战残留的红色痕迹,那是苏军部队撤退后留下的信号,时刻提醒着他,危险从未远离。
冯·克劳斯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指挥车外壳上的弹痕,那是上次战斗中,苏军的子弹留下的印记。他回想着这几天的经历:从柏林外围的防线崩溃,到被苏军包围在施普雷河畔,再到依靠系统的战术提示突破重围,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如今,部队伤亡惨重,补给告急,吕本镇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那里或许有他们急需的粮食、弹药和燃油,也或许有能让部队短暂休整的安全区域。
就在这时,系统界面突然微微闪烁了一下,一条新的提示信息跳了出来:科技研究完成:基础战术革新。冯·克劳斯心中一喜,下意识地集中注意力,瞬间便有无数关于战术的知识片段涌入脑海——小队渗透时如何避开敌人的警戒哨、步兵与机***如何交替掩护推进、林间行军时如何保持队形并隐藏踪迹……这些知识仿佛早已刻在他的骨子里,与他原本的指挥经验完美融合。同时,系统的补充提示也随之出现:部队在森林、山地等复杂地形下的组织度恢复速度,获得小幅永久提升。
他立刻看向界面上的“科技研究”板块,下一个可研究的科技是基础后勤优化,描述中写着“减少部队行军时的补给消耗,并小幅提升缴获物资的效率”。冯·克劳斯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目前仅有的部分“稀有材料”和“人力”资源投入进去——对于他这支缺粮少弹、如同流浪者般的部队来说,后勤保障远比更先进的战术重要,每一点补给的节省,每一次缴获效率的提升,都可能让更多士兵活下去。
三、振奋的清点报告
“将军!”
一声沉稳的呼喊从身后传来,冯·克劳斯收回目光,转过身,看到参谋长贝尔曼中校正快步向他走来。贝尔曼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振奋,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刚统计好的清单,纸张边缘因为用力而有些褶皱,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和数字。
“初步清点完毕了?”冯·克劳斯开口问道,语气依旧平静,却难掩一丝期待。
“是的,将军!”贝尔曼停下脚步,抬手敬礼,随后将清单递了过去,脸上的振奋更甚,“这次突破包围圈时,我们意外缴获了不少东西,有些收获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他顿了顿,开始逐一汇报:“首先是运输工具,我们缴获了四辆尚能正常运行的苏制卡车,虽然车身有些磨损,但发动机和轮胎都没有大问题,稍加检修就能用来运送物资和伤员;其次是粮食,找到了几箱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少量水果罐头,另外还有两袋面粉,足够部队支撑两天左右;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基本完好的野战医院设备箱,里面有听诊器、手术剪刀、止血钳等器械,只是……药品奇缺,除了几支***,几乎没有其他常用药品。”
冯·克劳斯接过清单,快速扫了一眼上面的内容,嘴角微微上扬了一下——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这些缴获已经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了。尤其是那四辆苏制卡车和野战医院设备箱,解决了部队运输和伤员救治的燃眉之急。
“药品的问题,优先从我们自己的急救包里集中调配。”冯·克劳斯将清单还给贝尔曼,头也不回地看向东南方,“让卫生兵统计一下所有士兵的急救包,把能用的药品全部收集起来,优先供给重伤员。至于轻伤,能简单处理的就简单处理,尽量节省药品。”
“明白!”贝尔曼立刻应道,随后又想起了什么,补充道,“另外,我们还收容了十几名其他部队的溃兵,他们都是从柏林方向逃过来的,身上没有武器,也没有补给,询问是否要将他们编入部队?”
冯·克劳斯沉默了片刻——现在部队急需人力,但这些溃兵大多士气低落,甚至有些已经失去了战斗意志,贸然编入部队,不仅不能提升战斗力,还可能影响现有士兵的士气。但如果将他们抛弃,在这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他们大概率活不过一天。
“先把他们集中起来,派人看管。”冯·克劳斯最终做出决定,“给他们分发少量口粮,观察一下他们的状态。如果有人愿意服从指挥、参与战斗,就编入后勤部队;如果不愿意,也不勉强,等我们离开这里时,给他们留一些食物,让他们自寻出路。”
“是,将军!”贝尔曼恭敬地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后续工作。
四、吕本的复杂情报
待贝尔曼离开后,冯·克劳斯再次将目光投向系统界面上的微缩地图,看着那些向着吕本延伸的蓝色虚线,开口问道:“侦察兵有消息回来吗?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按理说应该到吕本外围了。”
话音刚落,贝尔曼便拿着一张折叠好的地图走了回来,脸上的振奋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凝重。“将军,侦察兵还没有消息,不过我收集到了一些其他情报,都是从逃难的平民和之前收容的溃兵口中得知的,情况有些复杂。”
贝尔曼将地图铺在指挥车的引擎盖上,借着晨光,用手指着地图上标注“吕本”的位置,逐一解释:“首先,吕本镇内目前有零星的德军后勤单位,大概一个排的兵力,他们原本是负责给前线部队运送补给的,后来因为柏林方向崩溃,与上级失去了联系,就滞留在了吕本;其次,还有不少从柏林、法兰克福方向逃过来的德军溃兵,大概有一个连的规模,这些人没有指挥系统,已经开始在镇内劫掠平民的粮食和财物,甚至有传言说,他们还抢了镇里的一家药店,现在整个镇子都被他们搅得鸡犬不宁。”
“更麻烦的是,”贝尔曼顿了顿,语气更加凝重,“有几位逃难的平民说,他们在靠近吕本的路上,看到了穿着苏军制服的士兵,人数不多,大概一个班左右,应该是苏军的先遣侦察部队,已经渗透到了吕本附近;另外,还有消息称,吕本镇内还有当地‘人民冲锋队’的残部,大概几十人,他们既没有投靠溃兵,也没有与后勤单位合作,立场不明,不知道是想保护平民,还是想趁机夺取物资。”
冯·克劳斯看着地图上的吕本镇,手指轻轻敲击着引擎盖,陷入了沉思。吕本镇不大,却是连接柏林与东南方向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今各方势力齐聚于此,混乱程度远超他的预期。但越是混乱,对他们来说,或许越是机会——混乱中,各方势力互不信任,难以形成合力,他们正好可以趁机夺取物资,控制吕本。
“立场很明确。”片刻后,冯·克劳斯抬起头,眼神变得冰冷,“任何不服从我指挥、并试图阻碍我们行动的,无论是德军溃兵、苏军侦察兵,还是‘人民冲锋队’的残部,都是敌人。”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们必须拿下吕本,至少要拿到它仓库里可能存在的物资,还要在那里进行短暂休整,恢复部队的战斗力。否则,再这样耗下去,不用等苏军追上来,我们自己就会因为缺粮少弹而崩溃。”
他的原则从来都很简单:生存至上。在这乱世之中,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谈未来。任何阻碍他生存、阻碍部队发展的人或势力,都是需要清除的障碍,没有例外。
五、侦察兵带回的消息
就在冯·克劳斯和贝尔曼讨论下一步行动计划时,一阵急促的摩托车轰鸣声从营地入口传来,打破了营地的宁静。冯·克劳斯立刻抬头望去,只见一辆军用摩托车正颠簸着驶进营地,车身沾满了尘土和泥点,车轮卷起的碎石子溅落在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摩托车很快停在了指挥车旁,一名穿着侦察兵制服的士兵立刻跳下车,他的脸上布满了灰尘,眼眶下有着明显的黑眼圈,显然是一路疾驰,没有片刻停歇。但他丝毫没有表现出疲惫,快步跑到冯·克劳斯面前,双脚并拢,抬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却依旧沉稳:“将军!侦察兵汇报,吕本镇内情况混乱,具体情况已经探明!”
“说。”冯·克劳斯简洁地开口,目光紧紧盯着侦察兵,等待着他的汇报。
“是!”侦察兵应了一声,开始详细汇报:“我们按照您的命令,分成三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渗透到吕本镇外围,经过观察发现,镇内目前有大概一个连的德军溃兵,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分成了好几股小势力,正在镇里的商店、民宅里抢劫,有的甚至还在街头互相斗殴,整个镇子的秩序已经完全崩溃,平民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偶尔能听到平民的哭声和溃兵的呵斥声。”
“另外,我们还发现,吕本镇东侧有一个小型军用仓库,仓库周围有少量守军,大概一个排的兵力,应该是之前滞留在吕本的德军后勤单位的人。”侦察兵继续说道,“这些守军没有参与镇内的劫掠,只是紧闭仓库大门,在仓库周围设置了岗哨,似乎不想卷入镇内的混乱,只想守住仓库里的物资。”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吕本镇西侧的树林里,发现了苏军侦察兵活动的痕迹。”说到这里,侦察兵的语气变得凝重,“我们看到了他们留下的脚印和空罐头盒,还听到了他们的俄语对话,初步判断人数大约一个班,装备有步枪和手榴弹,目前正在镇外围活动,似乎在探查镇内的情况,可能是在为后续的大部队开路。”
听完侦察兵的汇报,冯·克劳斯心中立刻有了判断——机会与风险并存。机会在于,吕本镇内各方势力混乱不堪,互不配合,他们可以趁机快速控制吕本,夺取仓库里的物资;风险则在于,苏军侦察兵已经出现在外围,一旦拖延时间,苏军大部队可能很快就会赶到,到时候他们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必须立刻行动。”冯·克劳斯当机立断,“不能给各方势力反应的时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吕本,整合资源,然后尽快离开这里——吕本靠近苏军推进方向,迟早会成为主战场,我们不能在这里久留。”
六、紧急作战部署
“贝尔曼!”冯·克劳斯转过身,看向站在一旁的参谋长,声音坚定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
“在!”贝尔曼立刻上前一步,立正站好,等待着冯·克劳斯的部署——他知道,将军已经做出了决断,接下来就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
“立刻***部队,十分钟内,所有战斗人员必须在营地中央的空地上集结完毕!”冯·克劳斯语速极快,一边下达命令,一边在地图上用手指着关键位置,“作战部署如下:第一,命令冯·维茨兰的突击连担任先锋,从吕本镇北侧的主干道进入,迅速控制镇中心的广场和主要路口,镇压镇内所有抢劫、破坏活动,对负隅顽抗的溃兵,直接缴械制服,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第二,让一营和二营分别从镇东侧和西侧展开,一营负责包围镇东侧的军用仓库,在突击连控制镇内局势后,立刻与仓库守军交涉,若对方拒不配合,就强行突破,务必拿下仓库;二营则负责在镇外围建立警戒圈,防止溃兵逃窜,同时密切关注苏军侦察兵的动向,一旦遭遇,立刻驱散或歼灭,避免他们向后方传递情报;第三,命令炮兵连在营地附近的高地架设迫击炮,提供有限支援,若镇内出现溃兵聚集反抗的情况,就用迫击炮进行压制,但要注意避开民宅,尽量减少平民伤亡。”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更加锐利:“记住,行动要快、要狠!我们没有时间与他们谈判,也没有时间玩怀柔政策,必须在吕本各方势力反应过来之前,以绝对的力量和效率,成为这里唯一的主宰。另外,让后勤部队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控制仓库,就立刻组织人员搬运物资,粮食、弹药、燃油优先搬运,工兵器材和医疗设备也不能落下,争取在两小时内完成物资搬运,为后续转移做好准备。”
“明白!”贝尔曼立刻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下作战部署,随后抬头问道,“将军,那您要不要留在营地指挥?前线战斗危险,万一出现意外……”
“我要亲自去前线。”冯·克劳斯打断了贝尔曼的话,语气坚定,“仓库是关键,我必须亲自去与仓库守军交涉,确保能顺利拿下仓库。另外,我在前线,也能更好地根据战场情况调整部署,避免出现指挥脱节的情况。”
贝尔曼还想再劝说,却看到冯·克劳斯已经转身走向自己的战马,知道将军心意已决,便不再多言,立刻拿着笔记本,快步去传达命令。
十分钟后,营地中央的空地上,密密麻麻的士兵已经集结完毕。他们虽然依旧疲惫,但眼神里却充满了斗志——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补给,再加上对冯·克劳斯的信任,他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随着冯·克劳斯一声令下,部队分成几路,向着吕本镇的方向进发,脚步声、车轮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在晨雾中渐渐远去。
第三章:吕本掠影
七、镇内的快速肃清
一小时后,第233师——或许现在应该称之为“克劳斯战斗群”更合适——的先头部队,冯·维茨兰的突击连,已经抵达吕本镇北侧的主干道。此时,镇内依旧一片混乱,几名德军溃兵正围着一家面包店,用步枪砸着店门,里面传来店主惊恐的求饶声;不远处的街头,还有两名溃兵因为争夺一罐罐头,互相扭打在一起,脸上都沾满了泥土和血迹,军大衣被撕扯得不成样子,露出里面沾满油污的衬衫。
“全体注意!按照预定计划,分小队推进,控制路口,镇压溃兵!”冯·维茨兰站在队伍前方,拔出腰间的手枪,高声下令。他的声音透过清晨的薄雾,清晰地传到每一名士兵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随着命令下达,突击连的士兵立刻分成十几个三人小队,呈楔形阵型向着镇内不同的方向推进。他们穿着整齐的深灰色军大衣,军靴踩在铺满碎石的街道上,发出整齐划一的“咔嗒”声;手中的毛瑟98k步枪保持着戒备姿势,枪口微微下垂,却始终对准着可能出现反抗的方向。这股整齐的杀气,与那些衣衫不整、东倒西歪的溃兵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一把锋利的匕首,正缓缓刺入混乱的吕本镇。
一名正拿着步枪砸面包店门的溃兵,听到身后的脚步声,下意识地转过身,看到一群杀气腾腾的士兵正朝着自己走来,顿时吓得脸色惨白,手里的步枪“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别、别开枪!我投降!我只是想找点吃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双手抱头,慢慢蹲在地上,身体因为恐惧而不停颤抖。
类似的场景在镇内各处上演。那些正在劫掠的德军溃兵,大多是从柏林防线崩溃后逃出来的散兵,早已失去了上级指挥,也没了战斗的勇气,之所以抢劫,不过是为了在乱世中多活一天。当他们看到成建制、装备整齐且杀气十足的突击连士兵时,几乎没有丝毫犹豫,要么双手抱头乖乖投降,要么转身就想往小巷里钻,却很快被负责封锁路口的士兵拦住,只能无奈地交出武器。
只有少数几名溃兵,或许是因为喝了从酒馆里抢来的烈酒,或许是觉得自己人多势众,竟然试图反抗。一名身材高大的溃兵,脸上带着酒气,手里握着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枪,朝着一名突击连士兵冲了过来,嘴里还嘶吼着:“你们凭什么管老子!柏林都完了,帝国都没了,谁还听你们的破命令!”
那名突击连士兵面不改色,侧身避开溃兵的刺刀,同时伸出左手,牢牢抓住对方的枪管,右手迅速抽出腰间的军用匕首,精准地抵在了溃兵的喉咙上。“放下武器,否则别怪我不客气。”士兵的声音冰冷,眼神里没有丝毫波澜,仿佛眼前的溃兵不是敌人,只是一个需要制服的普通人。
溃兵感受到喉咙上冰冷的刀锋,酒意瞬间醒了大半,手里的力气瞬间消散,步枪再次掉在地上。“我、我放下,我放下……”他结结巴巴地说着,双手举过头顶,再也没了刚才的嚣张气焰。
短短四十分钟,镇内的混乱便基本被肃清。突击连共收缴步枪120余支、手榴弹30多枚,俘虏溃兵217人,仅有3名溃兵因拒不配合、试图抢夺士兵武器,被当场击伤制服,没有造成平民伤亡。这样的效率,不仅得益于突击连本身过硬的军事素质,更离不开基础战术革新带来的加成——小队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士兵对街道肃清的战术流程也更加熟练,原本可能需要一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提前了二十分钟便结束。
冯·维茨兰站在镇中心的广场上,看着被集中在广场角落、双手抱头的溃兵,又看了看正在清理街道、安抚平民的士兵,拿出对讲机,对着里面沉声说道:“将军,镇内混乱已肃清,各路口均已控制,无重大伤亡,请求下一步指示。”
对讲机那头,传来冯·克劳斯沉稳的声音:“很好。留下一个排看管溃兵、维持镇内秩序,你带着其余人,立刻前往镇东侧仓库,配合一营行动。”
“明白!”冯·维茨兰应了一声,立刻开始重新部署兵力,广场上的士兵再次行动起来,朝着镇东侧的仓库方向进发。
八、仓库的顺利接管
此时,镇东侧的军用仓库外,一营的士兵已经完成了包围。仓库是由几间红砖房组成的院落,院墙高达三米,顶部还拉着铁丝网,大门是厚重的铁皮门,门后隐约能看到守军架设的机枪;仓库周围的岗哨上,几名守军正端着步枪,警惕地盯着外面的一营士兵,眼神里充满了紧张,却没有主动开枪——他们能看出,外面的部队人数远超自己,硬拼只有死路一条,只是出于军人的本能,不愿轻易放弃守卫的仓库。
一营营长米勒少校站在仓库大门前,手里拿着扩音喇叭,对着里面高声喊道:“仓库里的守军听着!我们是克劳斯战斗群,奉冯·克劳斯少将之命,前来接管仓库物资!现在柏林已经陷落,旧帝国已成过去,你们继续守着仓库,迟早会被苏军或溃兵盯上,只有加入我们,才有活下去的可能!我给你们十分钟时间考虑,要么打开大门,配合我们接管,要么我们强行突破,到时候后果自负!”
喊完之后,米勒少校放下扩音喇叭,耐心等待着里面的回应。仓库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风吹过铁丝网发出的“哗啦”声,偶尔能传来里面守军低声交谈的声音,却始终没有人出来回应。
十分钟很快过去,仓库大门依旧紧闭,岗哨上的守军也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米勒少校皱了皱眉,正准备下令士兵架设梯子、强行突破,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冯·克劳斯骑着战马,带着几名卫兵赶了过来。
“将军!”米勒少校立刻上前敬礼,“仓库守军拒不配合,已经超过十分钟,请求下令强行突破!”
冯·克劳斯摆了摆手,示意米勒少校稍等,随后翻身下马,走到仓库大门前,没有使用扩音喇叭,只是用平静却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对着里面喊道:“我是汉斯·冯·克劳斯,国防军少将。我知道你们是后勤单位,原本的任务是运送补给,如今与上级失去联系,只是想守住仓库自保。但你们应该清楚,吕本已经被溃兵和苏军侦察兵盯上,仅凭你们一个排的兵力,根本守不住仓库,甚至可能丢掉性命。”
他顿了顿,语气依旧平静,却多了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可以保证,只要你们打开大门,配合我们接管仓库,所有愿意服从指挥的人,都可以加入克劳斯战斗群,我们会提供粮食和弹药,带你们一起离开这里,前往安全的地方;不愿意加入的,我们也不会为难,会给你们分发足够的食物和水,让你们自寻出路。但如果你们执意抵抗,一旦苏军赶到,你们不仅守不住仓库,还会成为苏军的俘虏,到时候的下场,不用我多说,你们也应该知道。”
仓库里依旧沉默了片刻,随后传来一阵钥匙转动的声音——厚重的铁皮门缓缓打开,一名穿着上尉制服、肩上扛着后勤部队徽章的军官,带着几名士兵走了出来,脸上带着犹豫,却还是对着冯·克劳斯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冯·克劳斯少将,我是仓库守军上尉霍夫曼。我们愿意配合接管,但希望您能遵守承诺,善待我的士兵。”
“我冯·克劳斯从不食言。”冯·克劳斯点了点头,“让你的士兵放下武器,到镇中心广场***,会有人给他们分发口粮,之后再决定是否加入我们。米勒,立刻安排士兵接管仓库,清点里面的物资,优先统计弹药、燃油和工兵器材,尽快上报给我。”
“是,将军!”米勒少校立刻应道,随后带领士兵走进仓库,开始接管和清点工作。霍夫曼也转身回到仓库,召集所有守军,放下武器,朝着镇中心广场的方向走去。
半小时后,米勒少校拿着清点清单,快步走到冯·克劳斯面前,脸上带着一丝喜悦:“将军,仓库物资清点完毕!收获比预期的好——有5万发步枪弹药、200发迫击炮炮弹,还有10箱手榴弹;燃油有15桶,每桶20升,足够我们的卡车和摩托车使用一段时间;另外还有一批工兵器材,包括铁锹、镐头、炸药包和铁丝网,还有几台小型发电机,虽然有两台不能正常使用,但稍加修理应该能用上;粮食不多,只有几箱压缩饼干,不过对我们来说,弹药和燃油才是最关键的。”
冯·克劳斯接过清单,快速扫了一眼,心中微微松了口气——这些物资,足够让战斗群支撑到埃尔茨山脉,也为后续建立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九、外围的短暂交火
就在仓库顺利接管的同时,镇西侧的外围警戒线上,二营的士兵与那支苏军侦察班遭遇,一场短暂却激烈的交火骤然爆发。
负责西侧警戒的是二营三连的一个班,班长是老兵施耐德,有着五年的东线作战经验,对苏军的战术风格十分熟悉。当时,施耐德正带着士兵在西侧的树林边缘巡逻,突然听到树林里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不是德军军靴的“咔嗒”声,而是苏军士兵常穿的皮靴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
“全体戒备!”施耐德立刻压低声音,示意士兵们躲到树干后面,同时举起望远镜,朝着脚步声传来的方向望去。透过树叶的缝隙,他看到七名穿着苏军棕绿色制服的士兵,正小心翼翼地朝着吕本镇的方向移动,手里拿着莫辛纳甘步枪,腰间挂着手榴弹,显然是在探查镇内的情况。
“是苏军侦察兵,大概一个班。”施耐德放下望远镜,对着身边的士兵低声说道,“按照将军的命令,先警告,若对方拒不撤退,就立刻开火,驱散或歼灭,绝不能让他们把镇内的情况传回去。”
说完,施耐德站起身,朝着树林里高声喊道:“里面的苏军士兵听着!这里是德军控制区域,立刻停止前进,否则我们将开枪射击!”
树林里的苏军侦察兵显然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德军,脚步瞬间停下。为首的苏军班长愣了一下,随后立刻举起步枪,对着施耐德的方向大喊了一句俄语——大概是“缴械投降”之类的话语,同时示意其他士兵散开,形成战斗阵型,显然没有撤退的打算。
“看来他们不想走。”施耐德皱了皱眉,不再犹豫,对着身边的士兵下令:“开火!优先打击带头的,注意节省弹药!”
随着施耐德一声令下,德军士兵立刻扣动扳机,“砰砰砰”的枪声瞬间打破了树林的宁静。子弹穿过树叶,朝着苏军侦察兵的方向飞去。为首的苏军班长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一颗子弹击中胸口,倒在地上,当场死亡。
剩下的六名苏军侦察兵见状,立刻躲到树干后面,开始反击。莫辛纳甘步枪的枪声与德军的毛瑟98k步枪声交织在一起,子弹打在树干上,溅起一片片木屑。一名德军士兵因为躲得慢了,手臂被子弹擦伤,鲜血瞬间染红了衣袖,但他只是咬了咬牙,简单地用布条包扎了一下,继续开枪射击。
施耐德知道,不能与苏军侦察兵长时间纠缠——一旦拖延时间,对方可能会通过电台向后方传递情报,到时候苏军大部队很快就会赶到。他看了一眼苏军侦察兵的位置,发现有两名苏军正躲在一棵粗壮的橡树下,火力十分密集,压制得两名德军士兵抬不起头。
“汉斯,你绕到他们后面,用手榴弹牵制他们!”施耐德对着身边一名身材灵活的士兵说道,“其他人继续正面射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明白!”名叫汉斯的士兵立刻点了点头,拿起两枚手榴弹,猫着腰,借着树林的掩护,悄悄绕到苏军的后方。当他靠近那棵橡树时,猛地站起身,拉开手榴弹的引线,朝着橡树后面扔了过去,随后立刻躲到另一棵树干后面。
“轰隆!”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橡树后面爆炸,泥土和落叶飞溅。躲在后面的两名苏军士兵,一名被手榴弹碎片击中腿部,倒在地上惨叫,另一名则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想往树林深处跑。
“追!别让他跑了!”施耐德立刻下令,带领几名士兵朝着那名逃跑的苏军士兵追去。但没追多久,施耐德就突然停住脚步,对着士兵们喊道:“别追了!回来!”
士兵们愣了一下,疑惑地看着施耐德——再追几步就能抓住那名苏军士兵了。
“将军的命令是驱散或歼灭,现在他们已经被打垮了,剩下的人肯定会拼命逃跑,传情报的速度也会更快。”施耐德解释道,“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守住警戒线,防止更多的苏军过来,而不是追击零散的逃兵。万一追进树林深处,遇到更多的苏军,反而会陷入被动。”
士兵们恍然大悟,立刻停止追击,回到警戒位置。此时,树林里的苏军侦察兵已经逃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三具尸体和一名受伤的俘虏。施耐德让人把俘虏绑起来,带回镇内审问,同时安排士兵清理战场,收缴苏军留下的步枪和手榴弹,随后拿起对讲机,向二营营长汇报了交火情况。
“做得好,施耐德。”对讲机那头传来二营营长的声音,“按照将军的命令,加强警戒,密切关注树林里的动静,一旦有异常,立刻汇报。”
“明白!”施耐德应了一声,再次拿起望远镜,朝着树林深处望去——他知道,这场短暂的交火只是开始,苏军大部队迟早会来,他们必须做好准备。
十、休整与新的出发
短短三个小时,吕本镇的混乱便被彻底终结。冯·克劳斯在镇中心的广场上设立了临时指挥部——那是一座废弃的市政厅,虽然墙壁上布满了弹痕,窗户也大多破碎,但至少有一个能遮风挡雨的空间。
他让贝尔曼中校起草了一份告示,张贴在镇内的各个路口,以国防军少将的身份宣布对吕本实行军事管制:一方面,征用镇内所有军用物资,包括溃兵手中收缴的武器、弹药和粮食,以及仓库里的所有储备;另一方面,明确规定禁止士兵劫掠平民,若有违反,一律按军法处置。同时,冯·克劳斯还让人拿出从溃兵手中收缴的部分非军用食物——比如面包、罐头和黄油,在广场上设立了临时兑换点,平民可以用情报或向导服务换取食物。
这个举措很快赢得了平民的信任。一开始,平民们还躲在家里不敢出来,看到士兵们不仅没有劫掠,还拿出食物兑换情报,渐渐放下了戒备。有几位熟悉周边路况的老人,主动来到临时指挥部,告诉冯·克劳斯前往埃尔茨山脉的近路,还提醒他哪些路段有苏军的巡逻队,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水源;还有几名曾在德军后勤部队工作过的平民,自愿加入战斗群的后勤部队,帮忙搬运物资、检修车辆。
就在这时,冯·克劳斯视野里的系统界面突然微微闪烁,数据开始快速刷新,一条条新的信息跳了出来:
控制领土:吕本镇及周边区域(约50平方公里,初步稳定)
总兵力:6,305人(+414人,收编仓库守军127人、愿意加入的溃兵287人)
现有资源(吕本仓库缴获为主):
- 人力:255(+66,新增可招募平民及受伤士兵康复人员)
- 石油:35(+17,仓库缴获15桶燃油,折合17单位石油资源)
- 弹药:68(+33,仓库及溃兵手中收缴的弹药,折合33单位弹药资源)
- 钢铁:25(+13,仓库缴获的工兵器材及收缴溃兵的破损武器,折合13单位钢铁资源)
- 稀有材料:7(+3,仓库里找到的小型发电机零件及精密仪器,折合3单位稀有材料)
特殊提示:控制区域达到‘初步稳定’标准,解锁1个‘建筑槽位’。可建造建筑:新兵训练中心(加速人力转化,小幅提升新兵素质)。
“建筑槽位!”冯·克劳斯心中一动——这意味着他可以开始建造功能性建筑,为后续建立根据地做准备。但他没有立刻下令建造,而是冷静地分析起来:目前资源依然紧张,石油和弹药只够支撑到埃尔茨山脉,若现在建造新兵训练中心,会消耗大量的钢铁和人力资源,影响后续的转移;而且吕本靠近苏军推进方向,不宜久留,就算建造了新兵训练中心,也无法带走,只会白白浪费资源。
“先保留建筑槽位,等到达埃尔茨山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后,再考虑建造新兵训练中心。”冯·克劳斯做出决定,随后关闭了系统界面,开始安排部队的休整工作。
接下来的一天里,战斗群进行了尽可能的休整:卫生兵利用缴获的野战医院设备,为轻伤员处理伤口,重伤员则被安排在卡车里,由专人照顾;后勤部队对收缴的物资进行分类整理,将粮食、弹药和燃油分别装在不同的卡车上,确保运输时不会混乱;机械师则忙着检修苏制卡车和摩托车,更换磨损的轮胎,清理发动机里的灰尘,确保每一辆车辆都能正常行驶。
冯·克劳斯还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摒弃所有重炮和难以携带的累赘。之前部队携带的几门150mm榴弹炮,虽然威力大,但体积大、重量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马匹拖拽,严重影响部队的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