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九章:无形边疆与有形之拳

第一节:胜利后的多方瞩目

安娜贝格防御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这场以弱胜强的战斗,已悄然成为欧洲战后初期的“焦点事件”。在此之前,汉斯·冯·克劳斯和他的部队,只是苏军眼中“待肃清的残部”、美军眼中“无关紧要的溃兵”,可当一支配备坦克的苏军加强团铩羽而归,“埃尔茨堡垒”的名号,瞬间传遍了美、苏、残存德国势力的情报网络。

苏军前线指挥部里,彼得罗夫上校因战败被召回问责,取而代之的指挥官对着地图上的埃尔茨山脉,眉头紧锁——此时欧洲战场已宣告胜利,苏军主力需分散到柏林、布拉格等大城市负责占领与秩序维护,根本抽不出大规模兵力再去围剿一支“躲在山里的德军”,可放任其存在,不仅是对苏军威严的践踏,更可能成为波西米亚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美军驻德国南部的指挥部内,情报官正将安娜贝格防御战的报告递交给将领:“将军,这支德军残部战斗力远超预期,不仅有完整的防御体系,还能熟练运用反坦克战术,甚至缴获了苏军坦克。更重要的是,他们占据的埃尔茨山脉,正好卡在美苏势力范围的边缘,或许……能为我们所用。”

而在残存的德国势力中,无论是邓尼茨政府的流亡人员,还是地方上的零散武装,都在打探“克劳斯战斗群”的消息——有人想投奔,寻求一片安稳的立足之地;有人则想拉拢,试图借助这股新兴力量东山再起。无形之中,安娜贝格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山间堡垒,而是成为了多方势力博弈的“隐形舞台”。

第二节:苏军的“谈判”橄榄枝

苏军在军事上暂时放缓压力的同时,一场不动刀枪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防御战结束后的第七天清晨,安娜贝格的哨兵突然发现,一架没有任何军徽标志的轻型飞机,低空飞临小镇上空,在师部附近投下一个包裹后,便迅速向捷克边境方向撤离。

哨兵立刻将包裹送到师部,冯·克劳斯当着贝尔曼中校和几名参谋的面,拆开了包裹——里面是一封用德文和俄文双语书写的信件,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标注着“致埃尔茨山区德军指挥官”。

冯·克劳斯先看德文版本,发信人自称是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政治部的特派员,信中内容充满了“软硬兼施”的意味:开篇便严厉谴责“克劳斯部队袭击苏军补给站、抵抗红军围剿”的行为,称其是“对欧洲和平的破坏”,“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可话锋一转,又开始释放“善意”,暗示如果冯·克劳斯愿意率部“体面投降”,苏军可以保证他和部下的生命安全,甚至许诺“在未来由苏联主导的新德国政府中,为其保留适当的职位”。

“体面的投降?”冯·克劳斯看完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直接将信纸撕成碎片,碎片落在桌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们以为我会相信这种鬼话?二战中,多少德军将领投降后,要么被送进西伯利亚战俘营,要么被当作战犯吊死。现在说什么‘体面投降’,不过是想不费一兵一卒,消灭我们罢了。”

贝尔曼中校也附和道:“将军说得对,苏军这是打不过我们,才想耍这种手段。如果我们真的投降,只会任人宰割。”

冯·克劳斯点点头,语气坚定地说:“告诉他们,想谈判可以,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苏军先退出德意志领土一百公里,归还所有占领的德国城市。否则,就别谈什么‘和平’,直接用炮弹和子弹来对话!”

随后,冯·克劳斯下令释放几名伤势较轻的苏军俘虏,让他们将自己的态度带回苏军指挥部。他很清楚,只有展现出强硬的立场,才能让苏军明白,“克劳斯战斗群”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也为部队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

第三节:美军OSS的秘密接触

就在苏军的“谈判”提议被拒绝后不久,来自西方的触角,也悄然伸向了安娜贝格。防御战结束后的第十天夜里,负责西侧霍夫方向警戒的哨卡,突然发现一支由三辆吉普车和两辆装甲车组成的车队,正沿着山路缓缓驶来,车头挂着醒目的白旗,没有任何军徽标志。

哨卡士兵立刻进入警戒状态,用探照灯照亮车队,大声喊话:“前方车辆停下!表明身份!否则我们将开火!”

车队停下后,一名穿着便装、戴着礼帽的中年人从第一辆吉普车上下来,高举双手,对着哨卡喊道:“我们是美国战略情报局(OSS)的特派小组,持有正式证件,希望面见‘克劳斯将军’,有重要事务商谈,绝无恶意!”

哨卡士兵不敢擅自做主,立刻将情况上报给师部。冯·克劳斯接到汇报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美军此时主动接触,显然是想利用自己牵制苏军,可这也未尝不是一个争取资源的机会。“让他们卸下武器,只允许三名代表前来师部,其他人留在哨卡等候。另外,让步兵三营的士兵加强师部周边的警戒,防止意外发生。”

半个多小时后,在两名士兵的护送下,三名美国人走进了师部。为首的中年人正是自称“史密斯先生”的OSS特工,他穿着一身深色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但眼神锐利如鹰,打量着师部内的每一处细节,显然是在暗中评估部队的实力。

“克劳斯将军,久仰大名。”史密斯先生率先伸出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您在安娜贝格防御战中,以弱胜强,击败了装备精良的苏军,实在令人敬佩。”

冯·克劳斯没有与他握手,只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史密斯先生,不用客气。你们深夜来访,应该不是只为了恭维我吧?有什么事,直接说吧。”

史密斯先生也不尴尬,收回手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将军,如今二战已经结束,欧洲面临着新的秩序重建。我们都清楚,苏联的扩张野心不小,他们在东欧和德国的占领行动,已经对西方世界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而您的部队,正好位于美苏势力范围的边缘,是牵制苏联的重要力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您愿意与盟军合作,比如限制部队的活动范围,不主动挑衅西方势力,并向我们分享这一地区苏军的部署情报,我们可以给予您‘非正式’的谅解,甚至提供一些‘人道主义’物资援助,比如粮食和药品。”

第四节:平等合作的谈判底线

听完史密斯先生的话,冯·克劳斯心中冷笑——美军的算盘打得真精,想让自己当“炮灰”牵制苏军,却只愿意付出“粮食和药品”这种廉价的代价,简直是异想天开。

冯·克劳斯身体前倾,目光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直视着史密斯先生:“史密斯先生,首先,我的部队存在于此,本身就是对东方‘威胁’的最大限制。苏军因为我们,不得不分兵防范,无法全力向西方扩张,这已经是对你们最大的‘帮助’。”

“其次,关于合作,我有一个底线——我需要的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不是成为你们的附庸。”冯·克劳斯语气坚定地说,“如果你们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装备援助,比如先进的无线电设备、充足的抗生素和手术器械,甚至是飞机发动机,帮助我们提升战斗力,我们可以谈具体的合作细节,比如分享苏军情报、不主动攻击西方部队。”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但如果你们只是想让我去消耗俄国人,自己坐收渔利,只愿意给一些无关紧要的‘人道主义’物资,那我看就没必要谈了。你们可以回去告诉你们的上级,‘克劳斯战斗群’有能力在美苏之间立足,不需要靠别人的施舍生存!”

史密斯先生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显然没料到冯·克劳斯会如此强硬,而且提出的要求远超他的预期。他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将军,您的要求我需要向上级汇报,无法当场答复。不过,我可以保证,会尽快将您的态度传达给华盛顿,争取在一周内给您回复。”

冯·克劳斯点点头:“可以。我给你们一周时间。如果一周后没有满意的答复,那么我们之间,就没有再谈合作的必要了。”

会谈结束后,史密斯先生带着两名助手离开了师部,车队也沿着原路返回霍夫方向。贝尔曼中校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担忧地说:“将军,我们这样拒绝美军的提议,会不会得罪他们?如果美军和苏军联手对付我们,我们就麻烦了。”

“不会。”冯·克劳斯自信地说,“美苏之间的矛盾已经很明显了,他们不可能真正联手。美军需要我们牵制苏军,不会轻易对我们动手。我们提出强硬的要求,也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让他们明白,合作是互利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

第五节:内部整合——人才的甄别与吸纳

随着“克劳斯战斗群”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方设法前来投奔。有的是被打散的德军残兵,带着武器装备,希望能找到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有的是前德国政府的官员和技术专家,因担心被美苏当作“战犯”清算,想寻求庇护;还有的是普通平民,因家乡被战火摧毁,走投无路,只能来安娜贝格寻找生机。

每天清晨,安娜贝格的南大门外,都会聚集数十名前来投奔的人。冯·克劳斯深知,这些人中有真正的人才,也有心怀叵测的隐患——比如可能是美苏派来的间谍,或是想趁机混进部队、图谋不轨的人。因此,他专门设立了一个“甄别整编小组”,由贝尔曼中校负责,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和整编机制。

甄别流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身份核查,让投奔者提供身份证明,结合系统的“忠诚度评估”功能,初步筛选出有可疑迹象的人;第二步是技能测试,对有军事背景的人,测试其射击、战术指挥等能力;对有技术背景的人,测试其机械维修、火炮校准、医疗救护等技能;第三步是思想谈话,了解投奔者的动机,判断其是否真心愿意为部队效力。

在甄别过程中,几名人才引起了冯·克劳斯的注意:一名叫海因里希的工程师,曾在克虏伯兵工厂工作,精通火炮设计和机械维修,能快速修复受损的坦克和迫击炮;一名叫卡尔的前空军地勤指挥官,熟悉飞机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还懂防空武器的操作;还有一名叫艾玛的女医生,曾在德军野战医院工作,擅长外科手术和战场急救,正好能弥补部队医疗力量的不足。

冯·克劳斯立刻将这几人吸收进核心团队,任命海因里希为技术部主任,负责装备维修和改良;任命卡尔为防空小组组长,组建临时防空部队;任命艾玛为医疗站站长,统筹部队的医疗救护工作。

而对于那些心怀叵测、没有任何技能,只是想混饭吃的人,冯·克劳斯则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有轻微不良记录的,编入劳动营,参与矿山开采和防御工事建设,观察其表现;态度恶劣、有犯罪记录的,则直接发放少量路费,遣散出部队,防止其在内部制造混乱。

通过严格的甄别和整合,不仅为部队补充了大量有用的人才,提升了整体实力,也消除了内部的安全隐患,让部队的凝聚力变得更强。

第六节:突击炮营的组建与训练

在进行内部整合的同时,冯·克劳斯也没有放松对装备的改造和部队的扩编。安娜贝格防御战中,缴获的十辆苏军T-34坦克中,有三辆受损较轻,经过海因里希带领的技术团队半个多月的维修,已经可以正常使用;另外,还缴获了五门82毫米迫击炮和三门76毫米加农炮,经过修复后,也具备了实战能力。

冯·克劳斯决定,以这些缴获的重型装备为基础,组建一个“突击炮营”,提升部队的攻坚能力和反装甲能力。突击炮营下辖三个连:坦克连,装备三辆T-34坦克,由几名有坦克驾驶经验的德军老兵和投诚的苏军坦克手组成;迫击炮连,装备五门82毫米迫击炮,负责提供火力支援;加农炮连,装备三门76毫米加农炮,主要用于反坦克和攻坚。

为了让突击炮营尽快形成战斗力,冯·克劳斯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坦克连的士兵们,每天都在山间的开阔地带进行训练,练习坦克的机动、射击和协同作战——他们需要熟悉T-34坦克的性能,掌握在山地地形中的驾驶技巧,还要学会与步兵协同,掩护步兵进攻;迫击炮连的士兵们,则反复练习精准射击,根据不同的距离和地形,调整炮口角度,确保能准确命中目标;加农炮连的士兵们,重点练习反坦克射击,对着模拟的坦克靶标,反复演练射击精度和速度。

训练期间,海因里希还带领技术团队,对缴获的装备进行了小幅改良——在T-34坦克的炮塔上加装了德军常用的MG42机枪,提升近战能力;对迫击炮的炮架进行了加固,使其在山地地形中更稳定;对加农炮的瞄准系统进行了调整,提升射击精度。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训练,突击炮营的士兵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装备的操作技巧,具备了初步的实战能力。在一次模拟演练中,突击炮营与“雪绒花”山地营协同作战,成功“摧毁”了模拟的苏军防御阵地,得到了冯·克劳斯的高度认可:“很好!突击炮营已经具备了战斗力,接下来,你们将成为我们进攻的‘铁拳’,为部队打开胜利的道路!”

第七节:山地步兵团的扩编与强化

除了组建突击炮营,冯·克劳斯还对核心战力“雪绒花”山地营进行了扩编。随着大量有山地作战经验的德军残兵前来投奔,“雪绒花”山地营的规模从最初的600人,扩编到了1800人,正式升级为“雪绒花”山地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营和一个侦察连,仍由冯·维茨兰少校担任团长。

扩编后的“雪绒花”山地步兵团,不仅人数增加了,装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每个步兵连都配备了6挺MG42机枪、3门迫击炮和10具“铁拳”反坦克火箭筒;侦察连则配备了加装消音器的步枪和无线电设备,负责战场侦察和渗透任务。

为了确保扩编后的部队战斗力不下降,冯·维茨兰少校制定了严格的强化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在原有山地战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突击炮营的协同训练——步兵如何配合坦克进攻,如何为迫击炮和加农炮指引目标,如何在坦克的掩护下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

在一次协同训练中,“雪绒花”山地步兵团的士兵们,在坦克连的掩护下,向模拟的苏军阵地发起进攻。坦克率先开火,摧毁了阵地外围的工事;迫击炮连随后发起炮击,压制阵地上的敌人火力;步兵们则趁着炮火掩护,快速冲锋,用“铁拳”摧毁了模拟的坦克靶标,最终成功占领阵地。

冯·克劳斯在现场观看了训练,对部队的表现十分满意:“‘雪绒花’山地步兵团是我们的核心战力,突击炮营是我们的‘铁拳’,只有你们协同配合好,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最大的威力。继续保持这种训练强度,确保在实战中能一战必胜!”

第八节:新科技连排级战术协同的启动

随着部队的扩编和装备的提升,冯·克劳斯意识到,小部队之间的战术协同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之前的战斗中,虽然部队表现出色,但也出现过因通讯不及时、协同不顺畅,导致进攻受阻的情况。因此,在整合部队、训练装备的同时,他决定启动新的系统科技——连排级战术协同。

根据系统的描述,连排级战术协同研究完成后,将提升部队连排一级的战术配合效率,让步兵、坦克、炮兵之间的协同更加顺畅,同时还能优化战场指令的传递速度,确保指挥官的战术意图能快速传达至基层部队。

为了尽快完成这项科技的研究,冯·克劳斯投入了大量的资源:20单位钢铁用于制作战术训练模型,10单位稀有材料用于改良通讯设备,50单位人力用于组织战术试验——他从各部队挑选出优秀的连排长,组成战术研究小组,结合之前的战斗经验,研究连排级协同的战术方案。

战术研究小组每天都会进行模拟推演,针对不同的战场场景,制定相应的协同战术——比如在山地进攻中,步兵连如何为坦克连开辟道路,炮兵连如何为步兵连提供火力支援;在防御战斗中,坦克连如何依托地形阻击敌人,步兵连如何配合坦克连防守阵地。

同时,技术团队也在对通讯设备进行改良,在现有无线电的基础上,增加了频道切换功能,让不同部队之间的通讯更加清晰、高效,避免出现信号干扰的情况。

经过两周的研究,连排级战术协同的研究进度已经达到了40%,战术研究小组制定出了10套不同场景下的协同战术方案,通讯设备的改良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冯·克劳斯相信,再过三周左右,这项科技就能研究完成,届时部队的战斗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九节:战略目标——攻占茨维考

随着部队实力的不断提升,冯·克劳斯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地图。此时,北线的弗赖贝格方向,苏军因安娜贝格防御战的惨败,暂时没有大规模进攻的计划,防御相对空虚;西面的霍夫方向,美军虽已接管,但兵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周边郊区和交通线的防御密度不高,短期内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唯有东南方向的捷克边境,苏军仍有少量驻军,但不足以发起大规模攻势。

“现在是时候主动出击了。”冯·克劳斯指着地图上一座位于埃尔茨山脉北麓的城市,对身边的军官们说,“这座城市就是茨维考,它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弗赖贝格、霍夫和德累斯顿,而且拥有多家机械厂和兵工厂,虽然在战争中受到了一定破坏,但只要稍加修复,就能为我们提供工业生产能力,解决装备维修和弹药制造的难题。”

贝尔曼中校凑近地图,仔细查看茨维考的地形:“将军,茨维考的地理位置确实重要,但我们需要先摸清那里的守军情况。不知道现在茨维考是由苏军还是美军占领?守军兵力有多少?装备如何?”

“根据侦察队传回的情报,茨维考目前由苏军一支步兵连驻守,兵力约120人,装备有10挺机枪、2门迫击炮和3辆装甲车,没有坦克部队。”冯·克劳斯解释道,“而且,苏军的补给线主要依靠弗赖贝格,一旦我们切断补给线,茨维考的苏军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攻占起来会相对容易。”

冯·维茨兰少校也补充道:“我们现在有‘雪绒花’山地步兵团和突击炮营,兵力和装备都远超茨维考的苏军,只要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一定能顺利攻占茨维考。而且,攻占茨维考后,我们的控制区将向北拓展,生存空间大幅增加,还能获得工业资源,对部队的长期发展非常有利。”

冯·克劳斯点点头,语气坚定地说:“好!就这么定了!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攻占茨维考,这次行动代号‘铁砧行动’。我要求各部队在一周内做好战前准备,一周后,正式发起进攻!”

第十节:“铁砧行动”的战前部署

确定“铁砧行动”的目标后,冯·克劳斯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并对各部队进行战前部署。

首先是情报侦察。冯·克劳斯下令,让侦察连加大对茨维考及周边地区的侦察力度,重点摸清苏军的***、防御工事位置、补给线路线以及可能的增援路线。同时,要求侦察连派出精锐小队,潜入茨维考城内,收集苏军的作息时间、武器装备存放地点等详细情报,为进攻做好准备。

其次是部队分工。冯·克劳斯将参战部队分为三个小组:

- 主攻小组:由“雪绒花”山地步兵团的第一、二营组成,配备5具“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2门迫击炮,负责从茨维考城南发起进攻,突破苏军的外围防御,直插城市中心,歼灭苏军主力。

- 支援小组:由突击炮营组成,坦克连负责掩护主攻小组进攻,摧毁苏军的装甲车和防御工事;迫击炮连和加农炮连则在城南的山坡上设置阵地,为主攻小组提供火力支援,压制苏军的火力点。

- 阻击小组:由“雪绒花”山地步兵团的第三营和侦察连组成,第三营负责在茨维考城北的公路上设置路障和地雷区,切断苏军来自弗赖贝格的补给线和增援路线;侦察连则在城东和城西进行警戒,防止苏军从侧翼逃跑或偷袭。

最后是后勤保障。冯·克劳斯要求后勤连在一周内,为参战部队准备充足的弹药、粮食和医疗物资,确保每位士兵都有足够的步***和手榴弹,“铁拳”小组和炮兵部队的弹药储备要满足战斗需求;医疗站则要组建临时救护队,跟随主攻小组行动,及时收治受伤的士兵;同时,要求技术部对所有参战装备进行全面检修,确保坦克、迫击炮、机枪等装备在战斗中能正常使用。

会议结束后,各部队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战前准备中。侦察连的士兵们悄悄潜入茨维考周边,收集情报;主攻小组的士兵们加强了攻城战术训练,练习如何突破防御工事、如何在城市中展开巷战;支援小组的炮兵们反复校准炮口,确保能精准命中目标;阻击小组的士兵们则在城北的公路上忙碌,设置路障、埋设地雷;后勤连和技术部的人员也加班加点,准备物资、检修装备。

与此同时,冯·克劳斯还收到了美军OSS的回复——美军同意提供部分无线电设备和药品,但拒绝提供飞机发动机和重型装备,要求冯·克劳斯先提供一份详细的苏军部署情报。冯·克劳斯看完回复后,决定先向美军提供一份无关紧要的苏军情报,换取无线电设备和药品,为“铁砧行动”提供更多保障。

一周后,所有战前准备都已完成。参战部队在安娜贝格郊外的集结点***,士兵们精神饱满,装备精良,眼神中充满了斗志。冯·克劳斯站在高台上,对着全体参战士兵高声说道:“士兵们!茨维考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那里有我们需要的资源和生存空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就一定能攻占茨维考,取得‘铁砧行动’的胜利!出发!”

随着冯·克劳斯的一声令下,参战部队分成三路,向着茨维考的方向进发。夕阳下,士兵们的身影消失在山林中,一场新的风暴,即将在茨维考拉开序幕。

本章结语

- 已占领区域:约300平方公里(稳固控制埃尔茨山区核心区,肃清周边苏军零星据点,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比:约 0.000201%)

- 总兵力:10,200人(整合投奔德军残兵850人、技术专家30人、平民120人,伤亡补充100人;“雪绒花”山地步兵团扩编至1800人,突击炮营组建完成,兵力结构更趋合理)

- 系统资源:

- 人力:720(+110,含30名技术专家、50名实战骨干、30名投诚苏军技术兵)

- 石油:145(+15,含10吨战场回收剩余燃油、5吨矿山新增产出)

- 弹药:195(+15,含8万发步***、4千发机***、300发迫击炮炮弹,以整合库存为主)

- 钢铁:135(+25,含15吨整合地方小作坊库存、10吨矿山新增产出)

- 稀有材料:30(+5,含3吨拆解苏军废弃通讯设备、2吨整合地方机械厂零件)

- 备注:与美苏初步外交博弈达成阶段性结果,获美军少量无线电设备与药品;完成“雪绒花”山地步兵团扩编与突击炮营组建,两支部队均具备实战能力;连排级战术协同研究进度40%,预计3天后完成;“铁砧行动”战前准备就绪,部队已向茨维考方向机动。

本章节完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