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杂货铺连通记

老街杂货铺连通记

作者: 朝丹阁的雪落

其它小说连载

朝丹阁的雪落的《老街杂货铺连通记》小说内容丰在这里提供精彩章节节选:主角李梅在脑洞,爽文小说《老街杂货铺连通记》中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由实力作家“朝丹阁的雪落”创本站无广告干欢迎阅读!本书共计7892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10 23:01:43。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老街杂货铺连通记

2025-10-11 02:34:58

第一章 杂货铺里的怪事李梅接手巷口“便民杂货铺”那天,老城区的风裹着墙皮碎屑,

在门框上打了个旋。铺子左邻是修鞋的老吴头,右舍是卖早点的张婶,中间这三间小平房,

墙皮斑驳得能看见里面的青砖,货架上积的灰,手指一捻就能搓出细条。

张婶端着刚炸好的油条过来,油星子溅在围裙上,她却没顾上擦,

只扯着李梅的胳膊劝:“梅子,听婶一句劝,这地方不行。你看街对面那超市,

亮堂得跟宫殿似的,年轻人都往那儿跑,你守着这破铺子,能挣着钱?

”李梅正蹲在地上擦货架,手里的抹布浸了肥皂水,把旧木头擦出些温润的光。她抬头笑,

额前碎发沾着汗,眼神却亮:“婶,我爸妈以前就在这巷口摆摊卖菜,

夏天躲在这铺子屋檐下乘凉,冬天围着煤炉烤红薯,我熟。”这话一出口,张婶就没再劝。

谁都知道,李梅爸妈去年冬天走得急,留下的就只有这处半旧的铺子。接下来半个月,

李梅把铺子翻了个底朝天。旧货架拆下来,用砂纸打磨掉毛刺,

刷上米白色的新漆;墙面补了腻子,贴了浅灰色的墙纸;就连门口的台阶,

都用水泥重新抹了一遍,还摆上两盆从花鸟市场淘来的绿萝。进货那天,李梅雇了辆小货车,

从早忙到晚。吃的塞满了靠里的货架:东北大米、河套面粉堆得像小山,

金龙鱼食用油摆了三排,酱油醋分了生抽、老抽、香醋、陈醋,

连儿童酱油都备了两瓶;饼干、方便面、火腿肠按品牌排得整整齐齐,

甚至考虑到老人牙口不好,特意进了几箱软面包和藕粉。

用的占了中间两排货架:肥皂、洗衣粉分了香型,卫生纸有卷纸、抽纸、手帕纸,

毛巾按颜色叠成方块,牙膏牙刷摆了成人款、儿童款,

连针线盒都挑了带顶针的;角落里还辟了个“应急区”,

创可贴、碘伏、感冒药、退烧药码得整齐,打火机、蜡烛、手电筒也放了好几组。

铺子开张那天,巷子里的老街坊都来了。老吴头拄着修鞋的铁砧子,

买了两双劳保手套;张婶拎着袋洗衣粉,临走时李梅塞给她两包小肥皂:“婶,开业优惠,

您拿着用。”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着。李梅每天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十点关门,

街坊来买东西,她总多给些实惠:买酱油送袋小醋,买大米多舀二两,就连小孩来买棒棒糖,

她都偶尔多给一颗。一来二去,铺子生意竟慢慢好了起来,有时候傍晚,

货架前还能围上几个街坊,边挑东西边拉家常。怪事是从一个月后开始的。那天傍晚,

天有点阴,巷子里没什么人。李梅整理最里面的货架,那排货架放的都是搪瓷盆、塑料桶,

平时买的人少,积了些灰。她弯腰捡掉在地上的红搪瓷盆,指尖刚碰到盆底,

突然一阵刺骨的凉,像冬天摸了冰块,激得她猛地缩回手。“咋回事?”李梅搓了搓手,

以为是搪瓷盆沾了水,可凑近一看,盆底干得很,连点潮气都没有。她再低头,

却看见货架后面的墙面泛着层淡淡的白光,像蒙了层薄雾,若隐若现。“墙受潮了?

”李梅皱着眉走近,伸手想去摸那层光。指尖刚碰到,突然一股拉力拽着她往前,眼前一黑,

再睁眼时,鼻腔里满是呛人的土腥味,耳边还传来阵阵咳嗽声。她懵了。

眼前哪还有熟悉的杂货铺?脚下是干裂的黄土地,裂缝宽得能塞进手指,

远处是低矮的土坯房,屋顶盖着茅草,有的地方还塌了个洞。

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人蹲在墙角,脸黄肌瘦,颧骨高高凸起,手里拿着破碗,

咳嗽声断断续续,像破风箱在拉。“这是……拍电视剧?”李梅下意识摸口袋,手机还在,

点开一看,没信号,时间显示傍晚六点半,跟她在铺子里的时间一模一样。她往前走了两步,

土渣子硌得鞋底发疼。一个穿着补丁衣裳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慢慢朝她走过来。

老太太头发全白了,用根蓝布条扎着,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进米粒,嘴唇干裂起皮,

说话时声音沙哑得像砂纸在磨:“姑娘,你是从城里来的吧?能不能给点吃的?

俺们这儿旱了快半年了,庄稼都枯死了,井里的水也快干了,

实在没东西吃了……”李梅这才注意到,老太太手里的破碗里空荡荡的,只有几点黑垢。

她心里一揪,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早上没吃完的全麦面包——那是她的早餐,还剩大半个。

她递过去:“大娘,您先吃这个垫垫。”老太太接过面包,手抖得厉害,

小心翼翼地撕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嚼了两下,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

顺着皱纹往下淌:“甜的……是甜的……姑娘,谢谢你,谢谢你……”周围的人听到动静,

都围了过来。有个七八岁的小孩,穿着打补丁的短褂,肚子饿得瘪瘪的,

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李梅的帆布包;还有个中年汉子,胳膊上缠着破布,手里攥着个空水壶,

嘴唇裂得渗血。李梅看着他们的样子,心里像被针扎似的疼。她转身想回杂货铺拿些吃的,

刚走两步,就看见身后的墙面又泛起了白光——那白光里,隐约能看见杂货铺的货架!

她赶紧跑过去,伸手一推,竟真的推开了一扇“门”。铺子里的灯还亮着,

绿萝在门口晃着叶子,货架上的米袋还堆得整齐。李梅没多想,跑到食品区,

抱了五袋饼干、三箱方便面,又拿了十瓶矿泉水,装了满满一竹筐,

快步从“门”里跑了出去。“大家别抢,人人都有份!”李梅把饼干拆开,分给小孩和老人,

矿泉水拧开盖子递到汉子手里。有人吃得急,噎得直咳嗽,她赶紧递过矿泉水:“慢点吃,

别噎着。”等把东西分完,李梅的后背都湿了。她看着众人感激的眼神,

心里打定主意:这地方肯定是遇到大灾了,她的杂货铺能连通到这儿,就得多帮衬帮衬。

她跟众人说了句“我明天再来看你们”,就从“门”里回了铺子里。关上门的瞬间,

墙面的白光就消失了,只剩下米白色的货架和整齐的货物。李梅靠在货架上,深吸了口气,

手里还残留着土腥味:“不管你是啥怪事,能帮到人就行。

还残留着土腥味:“不管你是啥怪事,能帮到人就行。”第二章 以物换物第二天一早,

李梅特意去了趟批发市场。她买了二十袋大米、十袋面粉,又进了五箱方便面、三箱软面包,

还在服装区挑了十件廉价的棉衣棉裤——昨天她注意到,那些人穿得都很单薄,

现在天气转凉,肯定需要暖和的衣服。傍晚六点,李梅锁上杂货铺的前门,

走到最里面的货架旁。她深吸一口气,伸手按在昨天泛光的墙面上,果然,白光又亮了起来,

像一扇透明的门。推开门出去,还是昨天的黄土地。只是今天,有几个人在“门”口等着,

昨天的老太太也在,手里还拿着个布包。看到李梅出来,老太太赶紧迎上来,

把布包递过去:“姑娘,昨天吃了你的东西,俺们不能白要。这是俺家攒的一点钱,

还有这个银簪子,是俺年轻时俺男人给俺买的,你别嫌弃,换点吃的给俺们就行。

”李梅打开布包,里面放着五个铜板,还有一支银簪子——簪子样式很旧,银身有些发黑,

但簪头的梅花纹还能看清。她愣了一下,昨天没想着要东西,可看着老太太期待的眼神,

又不忍心拒绝。她知道,这些人都有骨气,白拿东西,下次肯定不好意思再来。“大娘,

您这银簪子太贵重了。”李梅把布包推回去一半,只拿了两个铜板,“这些就够了。”说着,

她从带来的竹筐里拿出两袋米、两袋面,还有两包软面包,“这些够您和家里人吃一阵了,

您拿着。”老太太不肯,非要把银簪子塞给李梅:“姑娘,这簪子俺留着也没用,您拿着,

换点东西给孩子们吃。”推让了半天,李梅还是收下了银簪子,

又多给了老太太一袋饼干:“大娘,这饼干给孩子们当零嘴。”老太太接过东西,

对着李梅鞠了个躬,才慢慢走回土坯房。旁边的人见了,也纷纷围过来。有个中年妇女,

手里拿着个陶罐,陶罐是粗陶的,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姑娘,

俺用这个陶罐换两袋面行不行?俺家还有两个孩子,等着吃饭呢。”李梅接过陶罐,

掂量了一下,挺沉的:“行,您拿两袋面,再带包饼干吧。”有个汉子,手里拿着个旧铜盆,

铜盆边缘有些变形,但擦得很亮:“姑娘,俺用这铜盆换袋米,再换瓶酱油,成不?

俺想给孩子煮点酱油饭。”李梅笑着点头:“成,您自己拿。”人群里,有个年轻小伙子,

穿着打补丁的短褂,手里攥着块玉佩,红着脸走到李梅面前。他个头很高,却瘦得厉害,

胳膊上的骨头都能看清:“姑娘,这是俺祖传的玉佩,俺娘病了,咳嗽得厉害,没钱看大夫,

能不能换点药?”李梅看着那块玉佩,玉色是淡淡的青,上面雕着条小鱼,虽然不懂玉,

但也知道这东西不一般。她赶紧从带来的应急包里拿出两盒感冒药、一瓶止咳糖浆,

递了过去:“药你拿着,这个玉佩……你真要换?”小伙子点点头,

眼眶都红了:“俺娘的命比啥都重要,谢谢姑娘!”等众人都走了,

李梅看着竹筐里的铜板、银簪子、陶罐、铜盆、玉佩,心里有些感慨。

她把这些东西放进竹筐,从“门”里回了铺子里,找了个旧木箱,把这些东西一一放进去,

盖好盖子,塞到货架下面。接下来的日子,李梅每天都会来“门”这边。她渐渐知道,

这个地方叫“青溪县”,属于“大靖朝”,今年春天开始大旱,河里的水干了,

井里的水也快见底了,庄稼全枯死了,百姓们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好多人都快饿死了。

有一次,李梅带来了些土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她查过资料,土豆和玉米耐旱,

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一个叫王二的汉子,手里拿着个青铜小鼎,找到了她。

那小鼎有巴掌大,铜色发绿,上面刻着复杂的花纹,看起来很古老。王二挠着头,

有些不好意思:“姑娘,这是俺在山上挖草药时挖到的,不知道值不值钱。

俺们想试着种点庄稼,能不能换点种子和农具?”李梅看着青铜小鼎,

心里咯噔一下——这东西看着就像古董。她没多问,

从竹筐里拿出五袋土豆种子、三袋玉米种子,

还有两把锄头、三把镰刀:“这些种子你拿去试试,要是不够,下次再跟我说。

农具你也拿着,小心点用。”王二接过东西,激动得眼圈都红了,

对着李梅鞠了三个躬:“姑娘,你真是好人!俺们青溪县的人都记着你的好!

”李梅的木箱越来越满。有一次,张婶来买酱油,看到柜台上放着个旧陶罐,

好奇地拿起来看:“梅子,这陶罐看着挺老的,你从哪儿弄来的?”李梅心里一紧,

赶紧说:“是一个远房亲戚给的,不值钱,我看着好玩,就摆这儿了。”张婶也没多想,

付了钱就走了。李梅看着那个陶罐,心里琢磨:这些东西越来越多,

总放在铺子里也不是办法,而且那个青铜小鼎,看着就不一般,要是真是古董,

私自留着怕是不行。这天晚上,李梅关了铺子,把木箱从货架下面拖出来,打开盖子。

月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青铜小鼎上,泛着淡淡的绿光。她拿出手机,对着小鼎拍了张照片,

上网搜了搜,结果吓了一跳——网上类似的青铜鼎,标注的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

价值连城。“这可不行。”李梅把手机放下,心里犯了嘀咕。她知道,古董是国家的文物,

私自收藏是违法的。而且这些东西留在她手里,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不如交给国家,

让专业的人来保护和研究。她想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拿着青铜小鼎,去了市文物局。

第三章 引起注意市文物局在老城区的一栋红砖墙建筑里,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镇天命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
  • 云本无心风起意
  • 仙尊被气哭了
  • 傅西洲江之虞小说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