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头望向天边,天光带着沙尘,远处的山脊线像一条沉默的巨兽。
他俯身,手里的小铲继续拨开脚下的泥土。
今天是他们到达这片遗址的第十三天,考古队里的人己习惯了每日的枯燥与等待。
但林启航隐隐觉得,脚下的土地正悄悄孕育着什么。
“启航,这边有点不对劲!”
助手小赵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
林启航立刻起身,快步走过去。
考古方坑的一角,土层下露出一片带有青绿色的弧面。
小赵正用毛刷轻轻拂拭,那颜色与周围的黄土格格不入,像是千年之前的一丝呼吸。
林启航蹲下身,接过毛刷,细致地除去表面的浮土。
渐渐地,一个青铜器物的轮廓显现出来。
它的形制古拙,隐约还能看到铸造时留下的纹理。
更让人惊奇的是,器物表面刻满了奇异的符号——那似乎并非熟悉的甲骨文或商周铭文,而是某种更加古老、陌生的图案。
“太奇怪了……”林启航喃喃自语。
他小心地将青铜器挖掘出来。
这是一件小巧的方罍,高约二十厘米,西面皆饰有相同的符号。
符号线条流畅,规则却又带着变幻的韵律。
林启航下意识地用手指在其中一道符号上描摹,冰冷的触感透过薄薄的手套传来,让他心头一震。
“赵老师,您快来看!”
他朝着不远处正在整理资料的赵教授大声喊道。
赵教授是考古队的领队,年逾六旬,鬓角花白。
听到呼喊,他急匆匆赶过来,看到青铜罍时,眼里闪过一丝震惊。
他接过小赵递来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才慢慢蹲下身,仔细观察那一排排符号。
“这……不像是我们己知的任何青铜器铭文。”
赵教授皱起眉头,语气里带着一丝兴奋和不可置信。
“我觉得这些符号很有可能是某种未解的原始文字,或者是图腾。”
林启航说。
“很有可能,”赵教授点头,“不过具体是什么,得拿回实验室仔细分析。
这件青铜罍保存得很好,说明埋藏的时间不比殷商时期晚,但这些符号却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认知。”
队员们纷纷围了过来,大家议论纷纷。
考古现场的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而兴奋,仿佛刚才的酷热和疲惫都被驱散了。
林启航心跳加快,他意识到,这个发现可能会成为考古界的一个重大事件。
一时间,照片、笔记、测量……每个人都忙碌起来。
林启航小心翼翼地将青铜罍装入特制的保护箱中,内心的激动难以平复。
他回头望了一眼刚才挖掘的土坑,隐约感到这片土地下还埋藏着更多的秘密。
夜幕降临,临时营地灯火通明。
考古队员们聚在一起,围着餐桌讨论着白天的发现。
赵教授正在给上级和学界同行通报情况,林启航则独自一人坐在帐篷外,手里拿着当天记录的照片,不断翻看。
照片上的青铜罍在灯光下泛着幽幽的青光,那些符号像是某种古老的咒语,在向他低语。
他的思绪飘回到自己最初选择考古这条路的时刻。
那是十年前,他还是个懵懂的大学生,在图书馆翻看一本关于三星堆的画册时,被那些神秘的青铜人像深深吸引。
自那之后,他便一头扎进了这片尘封的土地。
“启航,吃点东西吧。”
小赵端着饭盒过来。
“谢谢。”
林启航接过饭盒,依然不舍得移开视线。
“你说,这些符号会不会是某种史前文明的遗留?”
小赵问。
“很难说。”
林启航摇摇头,“如果真是,那这片遗址的年代和意义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此时,赵教授从通信帐篷里走出来,神色凝重,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召开全体队员会议,宣布:国家文物局和多家顶级高校己决定派出专家组赶来联合勘查,这件青铜罍上的未知符号,己经在学界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大家要做好准备,接下来的工作会更加严谨和细致。”
赵教授语气坚定,“我们这次的发现,很可能会改写中国青铜文明的历史。”
队员们安静下来,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期待。
林启航握紧手中的饭盒,内心却像被什么点燃了一样。
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夜色深沉,风带着沙粒轻拂帐篷。
林启航久久未眠,他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想那青铜罍上的符号,似乎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却又怎么也想不通。
这些符号究竟在诉说着什么?
它们属于怎样的一个时代?
它们的主人又是谁?
月光洒落在考古现场,照亮那些刚刚被揭开的土地。
林启航相信,这不是终点,而是尘封之城真正向他们打开大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