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雨夜归人暴雨是在黄昏时分倾盆而下的,像是老天攒了半个月的委屈,
终于借着云层倾泻出来。林微雨拖着行李箱站在“青石板巷”的巷口,伞沿压得很低,
还是挡不住斜飞的雨丝,裤脚很快就洇出深色的湿痕。巷口的老槐树被雨水冲刷得发亮,
枝桠间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青石板巷”四个字用红漆写就,如今红漆剥落,
露出底下浅褐色的木纹,倒像是时光特意留下的印记。林微雨掏出手机,
屏幕上是中介发来的定位——37号,巷尾倒数第二间。她推着行李箱往里走,
轮子碾过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在雨声里显得格外清晰。
巷子两侧大多是白墙黛瓦的老房子,有些门口挂着红灯笼,雨水顺着灯笼的流苏往下滴,
在地面砸出小小的水花;有些则摆着几盆绿植,叶片被雨水打得低垂,却依旧透着生机。
走到23号时,林微雨忽然停住了脚步。那是一间比周围房屋更显老旧的院子,木门虚掩着,
门楣上挂着一盏老式的煤油灯,灯盏是玻璃做的,此刻里面没有灯芯,却莫名让她觉得熟悉。
她盯着那盏灯看了几秒,直到雨丝打在脸上,才回过神来,继续往前走。终于到了37号。
这是一间带小院子的平房,院子里种着一棵桂花树,虽然不是开花的季节,枝叶却很繁茂。
林微雨掏出钥匙打开院门,金属碰撞的声音在雨夜里格外清脆。她把行李箱推进屋,
转身关上门,雨声瞬间被隔绝在外,屋子里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
屋子是两室一厅的格局,家具都是老式的,深色的木桌、木椅,
沙发上铺着洗得发白的蓝布罩子,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中介说这房子是房东祖传的,
一直没舍得租,这次是因为房东搬去外地,才勉强同意出租。林微雨当初选择这里,
就是看中了这份远离喧嚣的安静,还有巷子里特有的老味道。她简单收拾了一下,
把湿衣服换下来,刚想打开空调,却发现墙上的插座都是老式的,空调根本插不进去。
无奈之下,她只能找出电暖器,插上后,橘色的暖光慢慢散开,屋子里终于有了点暖意。
夜深时,雨还没有停。林微雨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雨帘,心里有些空落落的。
她这次从大城市回来,是因为工作上的变故——奋斗了五年的项目被突然叫停,
紧接着又遭遇了同事的排挤,一气之下,她递交了辞职信,回到了这座从小长大的小城。
“叮——咚——”突然响起的门铃声打破了寂静,林微雨吓了一跳。这么晚了,会是谁?
她走到门边,透过猫眼看出去,外面站着一位老奶奶,头发花白,穿着藏青色的对襟棉袄,
手里拿着一个油纸包,正抬头往屋里看。“姑娘,开门呐。”老奶奶的声音带着些许沙哑,
却很温和。林微雨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门。“奶奶,您找我有事吗?”老奶奶笑了笑,
露出几颗假牙,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显得很慈祥。“我是隔壁39号的,姓王,
你叫我王奶奶就行。听中介说新来了个小姑娘,我煮了点红糖姜茶,给你送过来暖暖身子。
”她说着,把手里的油纸包递过来,“这里面还有两个刚蒸好的红糖馒头,你趁热吃。
”林微雨接过油纸包,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心里瞬间暖了起来。“谢谢您,王奶奶,
您太客气了。”“客气啥,邻里之间就该互相照应。”王奶奶往屋里看了一眼,
“这屋子好久没人住了,你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好,谢谢您。
”送走王奶奶后,林微雨打开油纸包,红糖姜茶的香味扑面而来,她倒了一杯喝下去,
暖意从喉咙一直蔓延到心底。咬了一口红糖馒头,甜而不腻,是小时候吃过的味道。
就在这时,她注意到窗外的巷子里,那盏挂在23号门楣上的煤油灯,竟然亮了起来。
昏黄的灯光透过雨帘,在青石板上投下一圈模糊的光晕,像是在诉说着什么秘密。
林微雨盯着那盏灯看了很久,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23号院子里,
到底住着什么人?第二章 巷中秘事第二天一早,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
照在青石板上,反射出亮晶晶的光。林微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边,
看向23号院子。那盏煤油灯已经灭了,门依旧虚掩着,院子里静悄悄的,看不到任何人影。
她洗漱完毕,拿着王奶奶送的红糖馒头,决定去巷子里走走,顺便打探一下23号的情况。
巷子里很安静,偶尔能听到几声鸟鸣。林微雨慢慢走着,遇到早起的邻居,她会主动打招呼,
大家都很热情,跟大城市里邻里间的冷漠截然不同。走到15号门口时,
她看到一位老爷爷正在修剪盆栽。老爷爷穿着灰色的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看起来精神矍铄。林微雨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爷爷,您早啊。”老爷爷抬起头,
看到林微雨,笑了笑:“姑娘早,你是新搬来37号的吧?”“是啊,爷爷,我叫林微雨。
”“我姓赵,你叫我赵爷爷就行。”赵爷爷放下剪刀,擦了擦手,“住得还习惯吗?
这老巷子不比大城市,条件可能差了点。”“挺习惯的,这里很安静,我很喜欢。
”林微雨顿了顿,指了指23号的方向,“赵爷爷,请问23号院子里住着人吗?
我昨晚看到那里的灯亮了。”听到“23号”这三个字,赵爷爷的表情忽然变了,
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他沉默了几秒,才缓缓开口:“23号啊……很多年没人住了。
”“没人住?可我昨晚明明看到那盏煤油灯亮了。”林微雨疑惑地说。赵爷爷叹了口气,
走到门口的石凳上坐下,示意林微雨也坐。“姑娘,你刚搬来,有些事可能不知道。
23号以前住着一对夫妻,男的叫陈默,是个画家,女的叫苏晚,是个老师。
他们俩特别恩爱,日子过得很幸福。可谁知道,十年前的一个雨夜,苏晚突然失踪了,
再也没回来。”“失踪了?”林微雨惊讶地问。“是啊,”赵爷爷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惋惜,
“当时警察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她的下落。陈默因为这件事,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没过多久,也离开了这里,从此杳无音讯。从那以后,23号就一直空着,那盏煤油灯,
是苏晚生前最喜欢的东西,陈默走的时候没带走,就一直挂在那里。
”“那我昨晚看到的灯……”“可能是你看错了吧,”赵爷爷摇摇头,
“那盏灯早就不能用了,这么多年,从来没亮过。也许是昨晚的月光或者灯光反射,
让你产生了错觉。”林微雨心里还是有些疑惑,但看到赵爷爷笃定的神情,也没再多问。
她跟赵爷爷聊了一会儿,便起身离开了。回到37号,林微雨坐在沙发上,
脑子里全是赵爷爷说的话。
陈默、苏晚、时踪、雨夜……这些词语像碎片一样在她脑海里盘旋,拼凑出一个模糊的故事。
她走到窗边,再次看向23号院子,心里的好奇更加强烈了。下午,
林微雨决定去23号院子门口看看。她走到23号门口,门依旧虚掩着,她轻轻推了推,
门“吱呀”一声开了。院子里杂草丛生,显然很久没人打理了。正对着门的是一间正房,
窗户上的玻璃碎了几块,用塑料布蒙着。林微雨小心翼翼地走进院子,
脚下的杂草没过了脚踝。她走到正房门口,门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铁锁。她透过门缝往里看,
里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就在这时,她注意到门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幅画。
画框已经破旧,画布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林微雨伸手擦了擦灰尘,
画中的景象渐渐清晰起来——那是一片星空,星星闪烁着,月亮挂在天边,
下面是一条青石板巷,巷口挂着一盏煤油灯,灯光明亮。这幅画的风格很细腻,
色彩搭配也很柔和,一看就是出自专业画家之手。林微雨猜测,这应该就是陈默画的,
画中的青石板巷,就是现在她住的这条巷子,而那盏煤油灯,就是门楣上挂着的那盏。
她盯着这幅画看了很久,忽然觉得画中的星空有些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她努力回想,
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就在她准备离开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瞥见院子角落里,
有一个小小的木盒子。她走过去,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木盒子捡起来。盒子是木质的,
上面刻着一些简单的花纹,已经有些褪色。她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叠信纸,还有一张照片。
照片已经泛黄,上面是一对年轻的男女,男人穿着白色的衬衫,笑容温和,
女人穿着碎花连衣裙,扎着马尾辫,依偎在男人身边,笑得很开心。林微雨一眼就认出,
照片上的男人,就是她在画中想象的陈默的样子,而女人,竟然跟她有几分相似。
林微雨的心跳瞬间加快,她拿起信纸,一张张地翻看。信纸上的字迹娟秀,是女人的笔迹,
内容大多是关于她和陈默的日常生活,还有对未来的憧憬。“阿默,今天巷口的桂花开了,
我摘了一些,放在你的画桌上,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阿默,
我今天给学生们讲了星空的故事,他们都听得很入迷。晚上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
”“阿默,我好像怀孕了,你说我们的孩子会像你一样,成为一个画家吗?
”看到最后一封信时,林微雨的眼眶湿润了。这封信的字迹有些潦草,
看得出来写信人当时很激动。“阿默,对不起,我不能陪你走下去了。我知道你很爱我,
我也很爱你,可是有些事情,我必须去面对。请你相信我,我一定会回来的。如果有一天,
你看到一个跟我很像的女孩,那一定是我派去陪你的天使。
”信的落款日期是十年前的那个雨夜,也就是苏晚失踪的那天。林微雨拿着信纸,
站在院子里,心里五味杂陈。苏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为什么要离开陈默?
信里说的“有些事情”,到底是什么事?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
门楣上的煤油灯轻轻晃动了一下,发出“叮铃”的声响。林微雨抬起头,
看到那盏煤油灯的灯芯,竟然微微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照在她的脸上,像是在安慰她,
又像是在指引她。第三章 记忆碎片从23号院子回来后,林微雨的心情一直很沉重。
她把那张照片和信纸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放在自己的抽屉里。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她就会拿出这些东西,一遍遍地翻看,试图从中找到苏晚失踪的线索。日子一天天过去,
林微雨渐渐适应了巷子里的生活。她每天早上会去巷口的早餐店买豆浆油条,
下午会坐在院子里看书,偶尔也会帮王奶奶做点家务,跟赵爷爷聊聊天。
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23号院子的探寻。她发现,每天晚上十点左右,
23号门楣上的煤油灯就会准时亮起,一直亮到凌晨两点,然后自动熄灭。
她把这件事告诉了赵爷爷,赵爷爷却坚持说她是眼花了,还劝她不要胡思乱想,
免得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林微雨知道赵爷爷是为她好,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眼花。
那盏灯确实亮了,而且每天都很准时。她开始怀疑,苏晚的失踪,可能跟这盏灯有关。
一天下午,林微雨去巷口的书店买书,偶然间看到一本关于本地历史的书。她随手翻了翻,
竟然看到了关于青石板巷的记载。书中说,青石板巷建于清朝末年,曾经是商业繁华的地方,
后来因为城市发展,渐渐被遗忘。书中还提到了一个传说:青石板巷里有一盏神奇的煤油灯,
每当雨夜,灯就会亮起,指引迷路的人找到回家的路。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