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第一次见到陈默,是在大学图书馆四楼的角落。那时正值九月开学季,
窗外的梧桐树叶还带着夏末的葱郁,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
在陈旧的红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夏习惯性地走向她最喜欢的靠窗位置,
却意外发现那里已经有人了。一个清瘦的男生正低头翻着一本厚重的艺术图册,
侧脸在光影中显得格外专注。他穿着简单的白色棉麻衬衫,袖口微微卷起,
露出线条分明的手腕。最让林夏注意的是他手边那摞书——除了几本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外,
还有哲学、绘画甚至音乐理论的书籍,种类繁杂得令人好奇。林夏犹豫了一下,
最终还是选择在男生对面的位置坐下。
她从帆布包里掏出自己的书——《西方现代诗选》和一本已经翻得起毛边的《忧郁的热带》。
这是她大四上学期的一个普通星期二,没有课的下午,她习惯在图书馆度过。
男孩似乎完全没注意到她的存在,依然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中。偶尔,
他会拿起铅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什么,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为这片寂静里唯一的伴奏。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小时,直到林夏起身去书架上找书。当她抱着一摞书返回时,
发现男生正盯着她的那本《忧郁的热带》,眼神中带着一种探究的好奇。
“你喜欢列维-斯特劳斯?”男生突然开口,声音比想象中要温暖许多。林夏愣了一下,
随即点头:“是的,特别是他看待文化差异的方式。”“我也很喜欢他。
”男生微微扬起嘴角,“虽然我的专业是计算机,但总觉得人类学能提供另一种思考维度。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第一次对话。男生叫陈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
和林夏同届。令人惊讶的是,他对文学和艺术的了解远超一般理工科学生的水平。
他们的谈话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杜尚到博伊斯,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
直到闭馆***响起,他们才意识到已经聊了整整一个下午。“明天你还会来这里吗?
”陈默一边收拾书包,一边看似随意地问道。“应该会。”林夏回答,
心里泛起一丝莫名的期待。走出图书馆时,夜幕已经降临。九月的晚风带着恰到好处的凉意,
吹散了白日的余热。林夏看着陈默消失在通往男生宿舍的小路上,
才意识到自己连他的联系方式都没有要。第二天,当林夏再次来到图书馆四楼时,
陈默已经坐在了老位置。看到她来,他抬起头,递给她一杯还带着温热的拿铁。
“不知道你的口味,就按照我喜欢的买了。”陈默的语气依然平静,但耳根却微微泛红。
林夏接过咖啡,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他的手,一股暖流莫名地从接触点蔓延开来。
她低下头掩饰突然加速的心跳,假装专注地整理书包。从那天起,
每天下午在图书馆见面成了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他们会一起学习,
分享各自阅读的内容,偶尔交换一个会心的微笑。有时,陈默会带来一些小点心;有时,
林夏会多泡一杯茶带给他。
他们之间的对话从学术讨论逐渐扩展到生活琐事、童年回忆和未来憧憬。
林夏了解到陈默来自南方一个小城,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经营一家小书店。
他从小在书堆里长大,养成了广泛阅读的习惯。尽管高中时获得信息学奥赛奖项,
被保送到这所顶尖大学的计算机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文艺术的热爱。
“代码和诗歌本质上都是创造性的语言,”有一次陈默这样解释自己的双重兴趣,
“它们都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只是语法不同。”林夏则告诉陈默,
自己作为中文系学生,却一直对科学抱有敬畏和好奇。“我小时候梦想成为考古学家,
后来发现我真正迷恋的是故事——无论是隐藏在文物中的,还是镌刻在文字里的。
”他们发现彼此都有着不安分的求知欲,都不愿被自己的专业所限制。
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让他们的关系迅速加深,但谁都没有主动跨过友谊的界限。
十月中旬的一个雨天,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天图书馆的暖气系统出了故障,
四楼格外阴冷。林夏只穿了一件薄毛衣,冻得手指发僵。陈默注意到她不时搓手取暖,
便默默起身离开。十分钟后,他带回一个热水袋。“给我。”陈默接过林夏的手,
小心翼翼地将热水袋放在她掌心。他的手指修长而温暖,包裹住她冰凉的手时,
两人都明显怔了一下。“谢谢。”林夏感觉一股暖流不仅从热水袋传来,
更从他们相触的皮肤处蔓延开来。陈默没有立即松开手,而是多停留了几秒,
目光深沉地望着她。那一刻,图书馆里似乎只剩下雨滴敲打玻璃的声音和他们交织的呼吸声。
就在林夏以为他会说些什么时,陈默却松开了手,回到自己的座位,重新埋首于书本中。
但林夏注意到,他整整一个下午都没有翻过一页书。随着秋意渐深,
林夏发现自己越来越期待每天的图书馆之约。她会不自觉地在上课时走神,
;会在穿衣时思考他是否会喜欢这件外套的颜色;会在读到一首好诗时第一个想到与他分享。
这分明是恋爱的征兆,但陈默始终没有更进一步的表现。他们之间的默契与日俱增,
却始终停留在精神交流的层面。林夏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一厢情愿地误解了这段关系。
十一月初,校园里的银杏树一片金黄。陈默突然说他要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程序设计大赛,
接下来几周需要全力备赛,可能无法每天来图书馆了。林夏难掩失望,
但还是努力表现出理解和支持:“没关系,比赛重要。加油。”陈默凝视着她的眼睛,
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有陈默的图书馆突然变得空旷而冷清。
林夏依然每天去老位置自习,但总觉得少了什么。她不时望向对面空着的椅子,
期待那个熟悉的身影会突然出现。一周后的傍晚,林夏正收拾书包准备离开,
突然看到陈默匆匆走来。他看起来有些疲惫,眼睛里却闪着光。“这个给你。
”他递给林夏一个信封,“是我写的一个小程序。”回到宿舍,林夏打开电脑,
运行了陈默给她的程序。那是一个简单的交互式故事,讲述两个在图书馆相遇的年轻人。
没有华丽的画面,只有简洁的文字和代码诗。在故事的结尾,一行字缓缓浮现:“有时候,
最沉默的代码包含着最深的告白。”林夏的心跳突然加速。她反复看着那句话,
试图解读其中的含义。第二天,她提前来到图书馆,却发现陈默已经在那里了。
他的面前摆着一本她最喜欢的诗集——《二十首情诗与一支绝望的歌》。“我有话想对你说。
”陈默的声音比平时更加低沉。林夏紧张地坐下,等待他的下文。陈默翻开诗集,
指向其中划了线的一段:“我喜欢你沉默的时候,因为你仿佛不在远方/你听起来像在悲叹,
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他念诗的声音让林夏屏住了呼吸。“我一直在想,
该如何表达我的感情。”陈默合上书,直视林夏的眼睛,“文字似乎太过直接,
代码又太过隐晦。最后我意识到,或许聂鲁达已经替我说出了心声。”他停顿了一下,
深吸一口气:“林夏,从第一次见到你,我就觉得你像一首诗——复杂而美丽,
需要慢慢解读。我不知道你是否愿意......让我成为你的读者。”这一刻,
图书馆的钟声恰好响起,但林夏几乎听不见。她的世界里只剩下陈默期待而忐忑的眼神,
和自己如鼓点般响亮的心跳。“我以为你永远不会说出口。”林夏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所以...你的答案是?”林夏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到一页写满了“陈默”名字的纸页。
那是她最近在走神时无意识写下的。陈默看到后,眼睛里顿时绽放出明亮的光彩。他伸出手,
轻轻覆上她放在桌面上的手。这一次,他们的手指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仿佛本该如此。窗外,
秋日的阳光正好,为他们的爱情拉开了序幕。随着十一月的深入,
校园里的爱情如同秋叶般绚烂而静美地展开。
林夏和陈默的关系从图书馆的固定座位延伸至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一起去食堂吃饭,
并肩走在铺满银杏叶的小路上,偶尔也会像其他校园情侣一样,在夜晚的操场边牵手散步。
但最让他们享受的,仍然是图书馆里那些安静的午后。
有时他们会各自埋头于自己的专业书籍,偶尔抬头交换一个眼神;有时则会分享同一本书,
肩并肩坐着,偶尔交流几句心得。陈默的程序设计大赛进入了关键阶段,
他不得不在实验室花费更多时间。为了兼顾学业和比赛,他常常熬夜。
林夏发现他的黑眼圈越来越明显,便主动提出帮他整理文学选修课的笔记。
“你真的不用这么麻烦。”陈默在看到林夏为他精心整理的资料时,既感动又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