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函谷玄音

玄君纪 真喝不下了 2025-10-23 20:09:25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又是一段漫长的时光流淌而过,如同黄河之水,裹挟着沙石与传奇,奔涌入海。

商周鼎革的烽烟早己散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时代,也在无尽的纷争中走到了尾声。

列国兼并,弱肉强食,华夏大地在战火与变革中剧烈地喘息、蜕变。

玄君的身影,依旧偶尔出现在历史的转角。

他曾见证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镐京城外真正燃起的告急狼烟;也曾于洛邑衰微的王畿之侧,感受过诸侯们日益膨胀的野心如何一点点蚕食着周天子的威严。

他见过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也见过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那可悲而又固执的“仁义”。

数百年间,那青铜血光的踪迹依旧缥缈,仿佛彻底融入了历史的阴影,再无明显的动作。

但玄君并未放松警惕,他隐隐感觉,那股混乱的力量并非消失,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潜伏在人心欲望的沟壑之中,随着战乱与动荡而悄然滋长。

这一日,他的意识流转,被西方一道即将冲天而起的清灵紫气所吸引。

那是函谷关。

关令尹喜,近日心神不宁,他夜观天象,见东方有紫气浩荡三万里,知其将有圣人西行。

于是日日洒扫庭除,净水泼街,命关卒留意形貌奇异之人。

玄君先于所有人,看到了那位骑青牛的老者。

老者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眼神澄澈如同初生的婴儿,又深邃好似囊括了宇宙星汉。

他身着粗布麻衣,胯下青牛步履沉稳,不疾不徐,向着函谷关而来。

风尘无法沾染他身,喧嚣不能扰动他心。

他仿佛与这天地大道融为一体,自然而行。

玄君认出了他——李耳,周守藏室之史,后世尊称其为老子。

就在老子即将抵达关隘的那一刻,玄君心念微动。

他并非要干预老子的行程,也并非察觉到任何外力的威胁。

他只是,纯粹地,想要“观察”这位他漫长生命中见过的、最为贴近“道”本身的灵魂。

他收敛了自身一切气息,如同化为一阵微风,一缕尘埃,默默地“跟随”在老子身侧,观察着他与这天地万物之间那玄之又玄的联系。

然而,就在老子即将穿过关门之时,他却忽然勒住了青牛。

青牛停步,打了个响鼻。

尹喜早己率人迎候在关前,见状更是激动不己,快步上前,躬身便拜:“关令尹喜,拜见圣人!

喜观天象,知圣人西行游历,恳请圣人念天下苍生,留下著述,以启愚蒙,光耀后世!”

老子坐于牛背上,目光平静地看着尹喜,并未立刻回答。

他的视线,却仿佛越过了尹喜,越过了关隘,落在了玄君意识所在的那片虚无。

他微微一笑。

那笑容平淡,却仿佛洞悉了一切。

玄君心中微微一震。

自他诞生以来,无论是夏启、商纣,还是历代周王、霸主枭雄,无人能感知到他的存在。

泰山府君那般伟大的存在,也需凭借契约的联系方能定位他。

可这位看似平凡的老者,竟似乎……看穿了他?

老子收回目光,看向殷切的尹喜,终于缓缓点头。

于是,在尹喜安排的静室之中,老子执笔,蘸墨,于竹简上写下了第一个字。

“道。”

一字既出,静室之内仿佛有清泉流淌,有莲花绽放。

无形的道韵弥漫开来,洗涤着空气,也轻轻拂过玄君的意识。

玄君“看”着那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对宇宙本源最精妙的阐述。

他不由自主地,在心中默念:“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笔锋不停,写下第二行:“名可名,非常名。”

玄君心中再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是一种奇妙的共鸣。

并非言语的交流,而是对“道”的理解,在跨越了存在形式的界限后,产生的同频振动。

老子并非在与他对话,而是在阐述真理,而这真理,恰好解答了玄君数百年来观测天地、维系平衡所产生的诸多困惑。

他为何只能观测与微调?

因为强行干预,便是执着于“有名”,落了下乘,违背了“常道”的自然无为。

他为何感到疲惫与无奈?

因为过于注重“有为”,试图去掌控结果,反而离“道”越来越远。

老子继续写着,字字珠玑,阐述着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相生相克,最终归于“无为”之旨。

当写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时,老子笔锋微微一顿,目光再次似有意似无意地扫过玄君所在之处。

玄君心中豁然开朗。

“玄之又玄……”原来,他这“玄君”的尊号,并非仅仅源于幽冥契约,其更深层的含义,早己烙印在这天地至理之中。

他是“玄”之化身,是“众妙之门”的看守者,是那超越有形与无形、可知与不可知之间的存在。

他的职责,不是去成为“道”,而是去守护“道”的运行,如同守护这“众妙之门”,使其不被堵塞,不被污染。

尹喜所求的,是治国安邦、强兵富民的人间之道。

而老子所著的,是涵盖天地万物、宇宙至理的终极之道。

而玄君,则在这终极之道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

五千言著毕,老子将竹简交与尹喜,飘然出关,骑青牛,西入流沙,身影渐渐消失在天地的尽头,再无人知其踪迹。

尹喜捧着那部足以光耀万古的《道德经》,如获至宝,激动不能自己。

而静室之内,道韵未散。

玄君的意识依旧停留原地,回味着方才那场无声的“论道”。

老子走了,却为他指明了一条更为根本的道路。

他之前的干预,如同治水,只知堵疏,却未明“水之就下”的本性。

而今后,他或许可以尝试更契合“道”的方式——不执着于消除“怨气”,而引导其归于“虚无”;不强行扭转“因果”,而顺应其自然流转。

他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明晰。

与老子这短暂的“交汇”,其意义甚至超过了与泰山府君订立契约的那一刻。

契约给了他职责与边界,而老子,给了他履行这职责的“心法”。

函谷关外,紫气渐渐消散。

玄君知道,一个思想的黄金时代,即将随着这部经典的流传而开启。

百家争鸣的序幕,即将拉开。

而他所要做的,依旧是观测,是守护,是在那纷繁的思潮与即将到来的更大动荡中,维系那“玄之又玄”的平衡。

他望向老子消失的方向,心中默念:“无为无不为,无情皆有情。”

下一刻,他的意识化为一片虚无的青烟,融入了函谷关外苍茫的暮色之中。

唯有那弥漫的道韵,仿佛还在诉说着刚才发生的一切。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