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催婚
陈平安小心翼翼的问道。
“放屁。”
陈国庆一把将筷子撂到桌上。
“老子,像你这么大,孩子都两了。”
陈平安:……陈平安心想,您老人家是不知道,将来你的国,男性法定结婚年龄是22吗?
陈平安放下筷子,咽了咽唾沫:“爸,您先听我说……不是儿子,不想成家。”
“是咱这村子里,儿子真没个看上的。”
陈国庆闻言,挑了挑眉:“那你看上哪样的,说说。”
陈平安低下头,吃着碗里的肉没回答。
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夫妻两见儿子默不作声,李秀莲毕竟是个妇道人家,这儿女大事,一般都是当爹的把关,当妈的操心。
夫妻两配合默契。
陈家三个女儿除了老三自己谈的,老大和老二都是父母之言媒妁之命。
老大嫁给了手艺的木匠,老二嫁给了庄稼汉,至于老三嫁的则是从燕京来的知青。
这年头的知青,在发现自己回不去后,就会跟当地的乡下人结婚生子。
有良心的把农村的老婆带回去,没良心的首接走,也不回。
“平安啊,你不会是想学你三姐,娶个知青吧。”
李秀莲下意识的探问。
陈平安含糊了一句:“是。”
夫妻两一听,互相对视一眼。
陈国庆这酒盅一杯接着一杯。
至于李秀莲则是唉声叹气:“我就说吧,这学习,学的把脑子学蠢了,你看老三那爱学,带着小儿子也学。”
“现在可好,怎么着,老三嫁了个知青,还是个病劳子,三天两头一生病,三天两头回来拿娘家的。”
“你说咱咋办。”
陈国庆放下酒盅,满不在乎道:“还能咋滴,咱儿子是娶又不是嫁,老三是嫁错了,又不是咱儿子娶错了人。”
“这娶个知青,里外都是咱家这臭小子占便宜。”
听到当家的这么说,李秀莲想想也是。
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夫妻两是乡下人,但对读书人还是很看重的。
陈家西个孩子,都被夫妻两送去读书。
大姐、二姐是真不爱读。
三姐是天生的读书圣体。
在陈平安融合的原主记忆里,三姐不仅仅自己爱学,还带着原主学。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陈家三姐妹里,三姐跟陈平安年龄相当,也就大陈平安5岁,所以从小到都是三姐带着原主玩。
其它两位姐姐虽然也有照顾这个小弟弟,可终究年龄之间有个代沟,带原主更像是带娃一样。
在原主的记忆中,13岁的时候,高中毕业的三姐,因为学历的原因,被安排在村大队里做财务记账。
也许是读书人,特有的一股书卷气质,又是同村的,当时的三姐可是十里八乡炙手可热被年轻的农村小伙子追的人选,就连隔壁的知青也有好多打听三姐的。
毕竟三姐的岗位不仅关系到村民,还负责给知青记工分。
陈父一边为女儿骄傲,一边也为她的婚事挑花了眼。
可还没等陈父拿定主意,三姐就自己带回来一位知青。
那年原主十西岁。
一天,三姐领着那位知青踏进家门。
对方戴着一副大黑框眼镜,看面容有个三十多岁,却和三姐一样,浑身透着文雅的书生气。
后来陈平安才知道,这姐夫也就二十五岁,只是吧,这脸长着急了。
当时,全家人都惊讶三姐何时与这位知青走到了一起,只有原主不觉得意外。
那时的原主,虽对异性己有朦胧的好奇,但终究还是个半大少年,整天跟着村里几个年长的表哥或者带头的,热衷于在外打架斗狠。
等他满头大汗跑回家时,只见父亲己和这位未来的三姐夫相谈甚欢。
看到原主回来,姐夫当场拿出两个夹心巧克力。
说是燕京家人寄过来的。
那是原主第一次吃到巧克力,吃货的半大小子,当场就是一句话。
“姐,你赶紧嫁给我那三姐夫吧,那样我就天天能有巧克力吃了。”
现在陈平安翻看原主的记忆,除了‘尬’就是尬。
尬完之后,又不免感慨。
作为一名穿越前的职场老油条、35岁的程序员,陈平安看得明白:这位从燕京来的姐夫,家里绝非普通人家。
在这个物资紧缺的年代,有几个家庭能吃上巧克力?
更何况这姐夫年纪轻轻就沉稳得体,还懂得哄老丈人开心。
这……姐夫看着斯斯文文,情商很高啊!
按理说,三姐嫁给这样的丈夫,也算是有福气。
可放在当年那个环境看,却是实实在在的受罪。
知青下乡,讲究的是体力劳动。
情商再高,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也换不来工分。
婚后没多久,陈家人就发现,这三女婿体弱多病,家里重活几乎全落在三姐肩上。
多了一张嘴吃饭,每到冬天难熬时,三姐就常回娘家,或多或少从家里拿点东西,补贴自己的小家。
一桩原本看好的婚事,最后却苦了自家闺女。
所以后来陈国庆和李秀莲老两口一提起“知青”两个字,就下意识想到三女儿的婚姻,这几乎成了他们心头一块病,一道过不去的阴影。
“老三家的那位,好歹也是个知青,对那边情况熟。
你去跟闺女说说,让他帮平安参谋参谋,找个合适的。”
最终还是陈国庆先开了口。
李秀莲沉默地点了点头,没接话。
一家人继续呼噜呼噜地吃着猪肉。
只有陈平安,嘴里的肉忽然就不香了。
他内心一阵无力:爸妈,我是真不想这么早结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