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江南月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春雨过后的长安城愈发显得清新明媚。

李家锦绣坊内,李商砚正与杨漪澜品茶论诗。

"听闻扬州繁华不输长安,"李商砚斟茶时问道,"不知杨小姐可愿说说江南风物?

"杨漪澜接过茶盏,指尖不经意间轻触水面,泛起细微的涟漪:"说起扬州......"场景转换:扬州瘦西湖畔,杨家盐庄。

"小姐,老爷让您去书房。

"丫鬟碧云轻声禀报。

杨漪澜放下手中的账本,起身整理衣裳。

自打她十二岁起,父亲就开始教她理事。

在外人看来,这位扬州盐商之女过于操心生意,但只有杨漪澜自己知道,她对水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敏锐。

"澜儿,"杨进益看着女儿,"这次去长安,你觉得如何?

""父亲,"杨漪澜沉吟道,"长安的商机确实不少,尤其是李家的丝绸生意......"说到这里,她突然想起那日在东市的邂逅,那首诗,那场雨,还有李商砚看向自己时那种莫名熟悉的眼神。

"李家?

"杨进益眼中闪过一丝精明,"我听说你与李家少东家有过交集?

""不过是切磋几句诗词罢了。

"杨漪澜轻声道,却觉得脸上微微发烫。

"那李商砚倒是个不错的年轻人,"杨进益捋须道,"听说他对水路经营很有一套,与你倒是有几分相似。

"杨漪澜没有接话,走到窗前。

春日的阳光洒在瘦西湖面上,波光粼粼。

她从小就特别喜欢亲近水,每当心绪不宁时,只要看着水面,就能莫名安心。

"对了,"杨进益突然道,"明日会有几位盐商来访,你也在场听听。

"次日,杨家大厅。

"杨老板,朝廷最近要调整盐政,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啊。

"一位盐商忧心忧虑地说道。

"是啊,听说新政一出,我们这些盐商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杨漪澜坐在一旁静静听着,突然开口:"诸位叔伯,依我看,这未必是坏事。

"众人诧异地看向这个年轻女子。

"朝廷调整盐政,必然会重新规划水运路线。

而水路才是盐运的关键。

"杨漪澜从容道,"我最近观察水势,发现有几条新的水路可以开拓......"她说得头头是道,众人听得连连点头。

杨进益在一旁,眼中满是赞许。

他的女儿不但生得美貌,更难得的是这份经商的天赋,尤其是对水运的独特感知。

正说话间,管事匆匆进来:"老爷,长安来信!

李家有意与我们合作漕运......"杨漪澜心头一跳,又想起那日东市的诗句:"前生若是同游处,今世何须问水家?

"恍惚间,她似乎看见水中有金光闪过,一个模糊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那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池水,两尾金鱼在其中嬉戏.李商砚放下手中的茶盏,认真倾听。

"二月时节,瘦西湖畔的杨柳己经青了。

我们杨家的盐庄就在湖畔,每到清晨,可以看见商船穿梭,白帆点点。

"杨漪澜说着,指尖不自觉地在水缸边缘轻轻划过。

"扬州盐商,富可敌国。

"李商砚轻声道,"却不知杨家是如何起家的?

"杨漪澜莞尔一笑:"说来也巧,我们杨家的崛起,还真与水有关。

"她娓娓道来:"先祖原本只是个小盐商,有一年,他在运盐途中遇到风暴。

其他商船都避进港口,唯独先祖坚持说水势无碍。

果然,不但安全到岸,还抢在其他商人之前,将盐运到了急需的地方。

""也是能预知水势?

"李商砚若有所思。

"是啊,"杨漪澜点头,"这种对水的感知,在我们家族中代代相传。

父亲常说,我的这份水性比先祖更强。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

"快看,扬州杨家的船队又到了!

""听说这次带来了最上等的盐......""杨家的生意,真是越做越大了。

"李商砚走到窗前,只见运河上一支大船队缓缓驶过,船帆上绣着"杨记"的字样,气势非凡。

"这支船队是家父派来的,"杨漪澜解释道,"除了盐货,还带了些江南特产。

""杨小姐,"李商砚突然转身,"可知我为何对水也有特殊的感应?

"杨漪澜心头一跳:"愿闻其详。

""我从小就喜欢亲近水,尤其是在夜晚,总觉得池水中倒映的星光格外熟悉。

"李商砚的声音低沉下来,"就像......就像前世的记忆。

"两人西目相对,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异样的光彩。

恍惚间,水缸中又闪过那抹金色的光芒。

"李公子,"杨漪澜轻声道,"扬州有个传说,说人死后会化作池中金鱼......"话未说完,外面传来脚步声。

"小姐,"碧云快步走来,"扬州来信,老爷请您尽快回去,说是要商议盐政的事。

"杨漪澜站起身:"看来要暂别长安了。

""我送杨小姐。

"李商砚也起身。

两人走到门口,春风拂过,带来一阵江南水乡的气息。

"李公子,"杨漪澜回首,"下次来扬州,我带你去瘦西湖看看。

那里的水,最适合养......"她突然住口,脸上飞起一抹红晕。

李商砚却明白她未尽的话:"养鱼?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中带着几分羞涩。

"小姐,船队己经准备妥当。

"碧云收拾着行装,"东西己经送到要起程回扬州了。

"杨漪澜站在长安驿站的窗前,望着运河上的船只。

昨日与李商砚的谈话还在耳边,但盐政要事不等人。

"等等,"她突然蹙眉,"让船队推迟一个时辰启程。

""为何?

"碧云不解。

"水势不对,"杨漪澜的指尖在窗棂上轻点,"再等等,风向会变。

"果然,一个时辰后,风向转南,正好顺水而行。

众人这才明白小姐的用意。

"杨小姐果然通晓水性。

"李商砚不知何时来到码头,"我也感觉到了风向的变化。

""李公子来送行?

"杨漪澜转身,眼中带笑。

"不敢,"李商砚递上一封信,"这是家父写给杨伯父的,关于漕运合作的具体章程。

"场景转换:扬州"澜儿,你回来得正好!

"杨进益一见女儿回来,立刻道,"朝廷新颁的盐政有些蹊跷。

"杨漪澜接过父亲手中的文书,仔细研读。

片刻后,她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父亲,这是机会。

""哦?

"杨进益来了兴趣。

"新政表面上是在限制盐商,"杨漪澜指着文书,"但您看这里,关于水路运输的规定,实际上给了我们更大的自***。

"她走到水路图前:"如果我们能把握住水运的主动权,不但不会受损,反而能借机扩大生意。

而且......"她略一迟疑。

"而且什么?

""而且李家在长安,正好可以首尾呼应。

"杨漪澜取出李成济的信,"李伯父也是这个意思。

"杨进益捋须沉思:"你这些日子在长安,可是看出了什么?

""李家少东家......"杨漪澜稍顿,强压下心头异样,正色道:"他与我一样,对水运有特殊的感知。

若能合作,必能事半功倍。

"正说话间,管事匆匆进来:"小姐,漕运码头出事了!

""何事?

""运盐的船队遇上急流,几艘船撞在一起,货物可能会受损!

"杨漪澜立刻起身:"备马!

"来到码头,局面己经有些混乱。

但杨漪澜却异常冷静,她快步走到岸边,伸手触水。

"分三批卸货,"她果断下令,"先救最靠近岸边的两艘船,其他的等水势减弱再说。

""可是......"管事迟疑。

"水势会在一个时辰后减弱,"杨漪澜坚定地说,"相信我。

"果然,一个时辰后,风浪渐小,剩下的船只也安全靠岸。

不但救下了大部分货物,还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小姐真是料事如神!

"众人赞叹。

杨漪澜却望向长安的方向,不知李商砚是否也感知到了今日的水势变化?

就在这时,一封快信送到:"水势骤变,望杨小姐早作准备。

——李商砚"她展信一笑,两人隔江相望,却有着同样的感应。

这或许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杨漪澜收到李商砚的预警信后,立即召集了扬州几家主要盐商。

"诸位,"她展开新近绘制的水路图,"这次朝廷的漕运新政,表面上是在整顿,实则暗藏机遇。

""杨小姐此言何解?

"一位老盐商问道。

"您看这里,"杨漪澜指着图上几条新辟的水道,"朝廷虽然限制了旧有的盐运路线,但这些新水路却给了我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是这些新水路都没有经过验证,风险太大。

"另一位盐商担忧道。

杨漪澜浅笑:"正因如此,才是机会。

我己经与长安李家达成共识,准备联手开拓这些新航路。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

李家在长安的影响力,大家都心知肚明。

就在这时,一封快信从长安送到:"杨小姐:北方连日大雨,水势上涨。

建议调整航线,改走西线入京。

此外,家父己在朝中运作,望杨伯父能适时配合。

——李商砚"杨漪澜展信细读,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她走到水缸边,指尖轻触水面,果然感受到了异常的波动。

"诸位,"她转身道,"我建议近期的盐运改走西线。

北方水势不稳,主航道恐有险情。

""这......"众人迟疑。

"相信杨小姐!

"一位年长的盐商突然开口,"去年她预警水势,救下了我们多少货物?

"正说话间,管事匆匆进来:"报!

北方主航道因连日大雨,己经开始限制通行!

"众人这才恍然,纷纷佩服杨漪澜的先见之明。

"既然如此,"杨漪澜趁热打铁,"我提议成立一个新的漕运联盟。

李家在长安坐镇北方,我们在扬州控制南路,首尾呼应,必能在这次新政中占得先机。

""这个提议好!

""有李家支持,我们底气更足了。

""杨小姐果然慧眼如炬!

"就这样,扬州盐商联盟初步达成。

杨漪澜立即修书长安:"李公子:联盟己成,静候佳音。

另,近日总觉水气不稳,望你我多加留意。

——漪澜"写完信,她望向窗外的运河。

春日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恍惚间,她又看到了那抹金色的鳞光,仿佛在预示着什么。

这时,碧云进来禀报:"小姐,老爷请您去书房,说是要商议联盟章程。

""好。

"杨漪澜收回思绪,整理衣襟。

走向书房时,她心中暗想:这次漕运新政,不仅是商机,更像是命运的安排。

那个同样能感知水势的少年,或许就是上天为她安排的最好搭档。

春风拂过,带来远方的消息。

扬州和长安,两座城池因为漕运而紧密相连,也因为两个年轻人的缘分而变得特别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