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希景自幼便生得虎头虎脑,性格爽朗豪放,行事不拘小节,对村子周围的山林河流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那时的他,最热衷的便是张弓射猎和撒网捕鱼,仿佛只有在那广阔的天地间,在追逐猎物和收获鱼鲜的过程中,才能尽情释放他那旺盛的精力和不羁的灵魂。
有一年秋天,山林里的野兔格外肥美,吴希景听闻后,心痒痒得不行,当即背上行囊,手持长弓,兴致勃勃地向山林深处进发。
他脚步轻快,身姿矫健,穿梭在茂密的树林间,就像一只灵活的猎豹。
刚进入山林不久,他便凭借着敏锐的听觉和多年在山林中练就的经验,察觉到了不远处有野兔活动的迹象。
他放缓脚步,小心翼翼地靠近,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的草丛,手中的弓早己拉满,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突然,一只灰色的野兔从草丛中窜了出来,速度极快,像是一道灰色的闪电。
但吴希景反应更快,他眼神锐利如鹰,在野兔出现的瞬间,便迅速调整好姿势,手指轻轻一松,箭“嗖”的一声飞了出去,首首地射向野兔。
野兔拼命逃窜,但终究没能逃脱吴希景的利箭,被一箭射中,倒在了地上。
吴希景兴奋地跑过去,捡起野兔,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
他看着手中的猎物,心中满是成就感。
这一箭,不仅射中了野兔,更射中了他那颗热爱自由、追求***的心。
还有一次,鲁埠村附近的河流涨水,正是鱼儿肥美且容易捕捞的时候。
吴希景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时机,他扛着渔网,哼着小曲儿来到了河边。
河水因为涨水而变得有些湍急,但这并没有让吴希景退缩。
他找了一处水流相对平缓的地方,熟练地将渔网撒向河中。
渔网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然后缓缓落入水中,溅起一圈圈涟漪。
吴希景站在河边,静静地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他开始收网。
渔网沉甸甸的,显然收获颇丰。
当他费力地将渔网拉上岸时,只见网里满是活蹦乱跳的鱼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鳞片闪烁着银色的光芒。
周围的村民看到吴希景的收获,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夸赞他的捕鱼技术高超。
吴希景笑着将鱼儿分给大家,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河边。
然而,尽管吴希景在射猎和捕鱼中找到了许多乐趣,也赢得了村民们的钦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内心却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每次看到被自己射中的猎物那无助的眼神,或是被捕捞上来的鱼儿在岸上挣扎,他的心中都会涌起一丝莫名的不安和愧疚。
这种感觉起初很微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强烈。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只是单纯的快乐和自由?
那些被他夺走生命的动物,又该如何看待?
这些内心的挣扎和反思,如同点点星火,在他的心中悄然种下了一颗改变的种子,为他后来与《黄录》的相遇以及人生的重大转变,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