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四月中旬大明帝国皇宫文华殿外,海棠树下站着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朱佑樘同志。太监陈宽等服侍左右。
徐徐春风吹过,一团团、一簇簇的海棠花瓣随风飘落,三两片粉片歇在皇帝的乌纱易善冠和绣有金织盘龙纹常服的肩部。皇帝抬头眯眼,左手背于腰间玉带,右手微微捋捋胡须。
自己还是太子的时候,也是在这文华殿内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9岁到17岁即位),《孝经》和《大明律》是朱佑樘同学的最爱。
现在皇帝把教育太子(未满7周岁)的重任交给了曾经教授自己读书的当朝大儒刘健(1433-1526)、李东阳(1447-1516)、谢迁(1449-1531),杨廷和(1459-1529)、吴宽(1435-1504)……当然这套阵容他是放心的。
最好的教育模式(各学科基本是一对一),最好的教学环境,最强的师资力量,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这是“房区校”(如果有这个词的话),就近入学,名师多对一辅导,毕业包分配工作,毕竟是定向委培生,最好的工作单位和最高的职位,想想都羡慕后照同学。当然朱佑樘也是这个模式下培养出的儒家典范皇帝。
皇帝收起思绪,向前踱步,徜徉文华殿并不是很高的石阶前。陈公公忙跟上几步,挺直腰杆,就要通报……皇帝抬手止住!
同时殿内传出浑厚如瓮的声音“曰若稽古帝尧”,接着是珠落玉盘似的跟读“曰若稽古帝尧”……
殿门缓缓打开,两位老者先后跨出来,前者刚要给跟进着行礼,看到皇帝,两人忙要揖拜。皇帝上前一步双手扶住老者双臂。几人徐步踏着海棠花瓣,挪步到树下。
李东阳忙开口:“陛下几时来到,也没听到通报,直到老臣送吴师傅出门才知道。”
皇帝笑答:“不忍惊动先生们教书,没让通报,太子自三月初一出阁以来,功课怎么样啊?”
李东阳:“太子天生聪颖,机敏好学,习字也日有长进!吴师傅主抓书法习字,希贤首辅和臣则从《大学》和《尚书》教起。介夫负责讲解释义,每日预习校书进贴。”
皇帝点头:“吴老师傅和杨廷和都是太子的启蒙师傅,朕记得大概从太子4岁时就不辞辛苦悉心教导,现在太子习字书法还可以吗?”
吴宽:“李大人才是当世书法大家,自太子出阁以来,与老臣一起教太子习字,太子书法笔法点画,非常端楷!”说着看向李东阳。李东阳点头回应。
皇帝:“嗯!先生辛苦!听说太子还经常让杨师傅讲历史,尤其是战争故事,还喜欢角牴?”
几个太监在陈公公指示下搬来椅子,几人方款款落座。
李东阳面带笑容:“太子精力充沛,爱好广泛,好奇心强。陛下所说也都属实,太子尤其喜欢听成祖北击蒙古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偶尔还要配合着故事,自己手舞足蹈,念念有词啊!咯咯!必将是文武全才啊!”
皇帝边听边满意地点头!
李东阳:“每日午膳之后!太子以角牴、毽球和射箭为主!有时还宣乐师教习音乐!只是近期想学骑马,臣等感觉殿下年幼,不敢擅自批准啊!”
皇帝:“皇后多次给朕说太子想骑马!这事等太子大大再学不迟。”
咣--当--殿门再次打开!刘健、杨廷和、侍班、侍书和校书等人快步下殿行礼。皇帝免礼让座!殿内传出太子笑声!
在轻快的脚步声中。太子在太监刘瑾和谷大用等的簇拥下走到大殿门口!只见太子眉清目秀,面质如玉,容光焕发!太子看到皇帝先是一惊,又喜,便快步下殿,走近行礼:“儿臣见过父皇!父皇几时来的?怎么没进去看看?我母后呢?一起午膳吗?……”
几位大臣互相看看,都面露微笑!太子已拉着皇帝衣袖左右摇晃!皇帝咯咯笑着!刘健吭吭几声!
太子看到刘健,立刻放开拉着的手,退后站立!
皇帝方笑:“仁和公主一早进宫来了,这会应该和你母后从太后那回来了,你去看看。父皇还要午朝,几件早朝奏上的事还要和几个大臣商议。”
太子刚要开口!
皇帝:“今天午朝你们陪朕用膳!刚有宣府报鞑靼小王子自正月朝贡被却以后,又有进犯之意,此事加上早朝奏报,咱们边吃边议!”
太子一听小王子眼睛一亮开口便说:“父皇给儿臣兵马,儿臣愿驰骋疆场,为太爷报仇,像永乐皇帝一样……”边说边环视几位大臣,当看到刘健一脸严肃,不再说话!
杨廷和笑着说:“太子年幼,就有这般雄心,又有心替陛下分忧,我们做臣子的自当为陛下尽心啊!”
皇帝看着太子,喜笑颜开:“你先用功读书,不要一味胡闹!”又看到太子身后的刘瑾和谷大用等宦官。
皇帝起身带着大臣们向西走去。路上皇帝安排陈宽:“太子出阁以后,事务增多,内臣也要跟上,我看太子身边都是年龄稍长宦官,刘瑾和张永在还在教坊司和御马监当差!明日你去找和太子年龄相仿的宦官两人做贴身内侍。”陈公公答应即刻就办!
刘健止住脚步,转身招呼刘瑾和谷大用等上前,交代了不可引导太子顽劣,不可耽误太子晚读,每天早上按时到校等等。刘瑾和谷大用都不敢直视,都弯腰低头答应着“是”。刘健向来对太子周边的人不大放心,看见就想交代几句,交代妥当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