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灵枢·经脉》篇白话文
大凡人身体内的脏腑与经络之间,是怎样相互贯通、彼此联系的,十二经脉的界限、起始和终止的位置,以及依据经脉来分辨病症的原理,在这篇中都叙述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杂乱。
如果不是上古时期那些超凡圣明的人,怎么能够推测出这些内容并总结出来呢。
对于针灸医生来说,如果不读这一篇,不但没办法分辨病症,而且连施针的切入点都找不到,这篇文章真的是针灸医生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万万不能不读的重要篇章。
雷公向黄帝请教说:《禁服》篇里提到,大凡针刺的原理,要以经脉为首要依据,了解气血的运行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在内与五脏依次相连,在外与六腑分别对应,我希望能详尽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黄帝回答说:人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先有精,精生成之后脑髓也随之产生,骨骼就像支撑身体的主干,经脉负责营养周身,筋使身体关节坚韧有力,肌肉如同城墙一样起到保护作用,皮肤坚韧,毛发也开始生长。
当谷物进入胃中后,脉道就会通畅,气血也就能正常运行了。
雷公又说:我希望能彻底了解经脉最初是怎么产生的。
黄帝说:经脉,是能够判断生死、治疗各种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关键,不可以不精通。
手太阴肺经的经脉,起始于中焦(大概是脾胃所在的部位),向下联络大肠,再回过头沿着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归属到肺脏。
然后从肺系(气管、喉咙等部位)横向穿出腋下,向下沿着上臂的内侧,走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到肘部中间,再沿着前臂内侧靠近桡骨(上骨)的下缘,进入寸口(就是手腕处可以摸到脉搏跳动的地方),向上行至鱼际(手掌大鱼际的位置),沿着鱼际的边缘,从大拇指的尖端出来;它的一条分支,从手腕后方首接走向食指的内侧边缘,从食指尖端出来。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就会引发疾病,症状表现为肺部胀满,感觉膨胀得厉害,气喘咳嗽,缺盆(锁骨上窝)的部位疼痛,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双手交叉按在胸部,感到头晕目眩,这被称为臂厥。
而这条经脉所主的肺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咳嗽、气喘、口渴,心烦意乱,胸部胀满,上臂内侧前缘疼痛、发冷,手掌心发热等症状。
如果肺气太盛有多余的情况,就会出现肩背部疼痛,容易受风寒而汗出,甚至中风,小便频繁但尿量少。
要是肺气虚弱,就会肩背部疼痛且怕冷,呼吸气短,感觉气不够用,尿液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的时候就用泻法治疗,正气虚的时候就用补法,有热证就采用快速进针和出针的方法,有寒证就延长留针时间,脉道下陷不起的就用艾灸的方法,既不是邪气盛也不是正气虚的,就从本经(手太阴肺经)中选取穴位进行治疗。
邪气盛时,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正气虚时,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起始于食指的尖端,沿着食指的上缘,从合谷穴(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虎口处)两骨之间穿出,向上进入两条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中间,沿着手臂的上缘,进入肘部外侧,再向上沿着上臂外侧的前缘,上到肩部,从肩峰前缘出来,向上到达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是诸阳经交会的地方),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再向下穿过横膈膜,归属到大肠;它的分支,从缺盆向上经过颈部,贯穿面颊,进入下齿龈中间,再出来夹在口的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左边的走向右边,右边的走向左边,向上夹在鼻孔的两侧。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是牙齿疼痛、颈部肿大。
这条经脉所主的津液方面发生病变时,会出现眼睛发黄、口干,流鼻血,咽喉肿痛,肩前及上臂部位疼痛,食指疼痛不能活动。
如果气有余,那么在经脉所经过的部位就会出现发热、肿胀;如果气虚,就会出现寒战、怕冷且难以恢复温暖的情况。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的就艾灸,不盛不虚的情况,就从本经(手阳明大肠经)取穴治疗。
邪气盛时,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正气虚时,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起始于鼻根部两侧的凹陷处,旁边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联络,向下沿着鼻子外侧,向上进入上齿龈中,再出来夹在口的两旁,环绕嘴唇,向下在承浆穴(下唇下方的凹陷处)交会,然后沿着下颌骨后缘的下方,从大迎穴出来,沿着颊车穴(下颌角前上方),向上到耳朵前面,经过客主人穴(上关穴),沿着发际,到达额颅部;它的分支,从大迎穴前面向下,经过人迎穴,沿着喉咙,进入缺盆,向下穿过横膈膜,归属胃腑,联络脾脏;它的首行经脉,从缺盆向下,沿着***的内侧边缘,向下夹在肚脐的两旁,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处);它的另一个分支,从胃的上口开始,向下沿着腹腔的里面,下行到气街处与首行的经脉会合,再向下经过髀关穴,到达伏兔穴,下行到膝盖骨中间,再向下沿着小腿外侧的前缘,下行到足背,进入中趾的内侧之间;还有一个分支,在膝下三寸的地方分开,下行进入中趾的外侧之间;又有一个分支,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之间,从大趾尖端出来。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表现为怕冷、打寒战,常常***、频繁打呵欠,脸色发黑,病情发作时厌恶人和火光,听到木头的声音就会惊恐不安,心脏跳动不安,喜欢独自关闭门窗待着,严重时甚至想要登上高处唱歌,脱掉衣服奔跑,腹部胀满发出肠鸣声,这被称为骭厥。
这条经脉所主的血方面发生病变时,会出现癫狂、疟疾,因温热之邪导致多汗,流鼻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咽喉肿痛,腹部水肿,膝盖骨肿痛,沿着胸部、***、气街、大腿、伏兔、小腿外侧前缘、足背等部位都疼痛,中趾不能活动。
如果胃气盛,那么身体前面都会发热;如果胃中邪气过盛,就会消食很快,容易饥饿,尿液的颜色发黄。
如果胃气不足,那么身体前面都会怕冷、打寒战;如果胃中虚寒,就会腹部胀满。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就艾灸,不盛不虚就从本经(足阳明胃经)取穴治疗。
邪气盛时,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正气虚时,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足太阴脾经的经脉,起始于大脚趾的尖端,沿着大脚趾内侧赤白肉际(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经过大脚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的核骨,向上行至内踝的前缘,再向上沿着小腿的内侧,沿着胫骨的后面,在足厥阴肝经之前与之交叉,向上经过膝盖和大腿内侧的前缘,进入腹部,归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穿过横膈膜,夹着咽喉,连接舌根,散布在舌下;它的分支,再从胃部分出,向上穿过横膈膜,注入心中。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表现为舌根强硬,吃东西时呕吐,胃脘部疼痛,腹部胀满,常常嗳气,大便或放屁后就感觉轻快,好像病症减轻了一样,身体感到沉重。
这条经脉所主的脾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东西,心烦意乱,心窝部拘急疼痛,出现溏泄、瘕聚、泄泻、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卧,勉强站立时大腿和膝盖内侧肿胀、发冷,足大趾不能活动。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就艾灸,不盛不虚就从本经(足太阴脾经)取穴治疗。
邪气盛时,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正气虚时,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手少阴心经的经脉,起始于心中,出来后归属心系(心脏与其他组织相连的部分),向下穿过横膈膜,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咽喉,连接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目系);它的首行经脉,再从心系向上返回,上行至肺部,向下出于腋下,沿着上臂内侧的后缘,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行到肘部内侧,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到达掌后小指侧的高骨(豌豆骨)的尖端,进入手掌内侧的后缘,沿着小指的内侧,从指尖出来。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表现为咽喉干燥、心痛,口渴想要喝水,这被称为臂厥。
这条经脉所主的心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眼睛发黄、胁肋疼痛,上臂内侧后缘疼痛、发冷,手掌心发热疼痛。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就艾灸,不盛不虚就从本经(手少阴心经)取穴治疗。
邪气盛时,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正气虚时,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起始于小手指的尖端,沿着手的外侧向上至手腕,从尺骨茎突处出来,首向上沿着前臂尺侧(臂骨下廉),从肘内侧两筋(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出来,向上沿着上臂外侧的后缘,从肩关节(肩解)出来,绕行肩胛部,在肩上交会,进入缺盆,联络心脏,沿着食管向下穿过横膈膜,到达胃部,归属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经过面颊,到达目外眦,再进入耳中;还有一个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至眼眶下方(目下颧骨处),抵达鼻根部,到达目内眦,斜行联络于颧骨部。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表现为咽喉疼痛、下颌部肿胀,不能转动脖子,肩部好像被向上拔起,上臂好像折断一样。
这条经脉所主的液方面发生病变时,会出现耳聋、眼睛发黄、颊部肿胀,颈部、下颌、肩部、上臂、肘部、臂部外侧后缘疼痛。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就艾灸,不盛不虚就从本经(手太阳小肠经)取穴治疗。
邪气盛时,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正气虚时,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起始于目内眦,向上经过额部,在头顶交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首行经脉,从头顶进入颅内,联络脑,再出来向下到项部,沿着肩胛内侧,夹着脊柱,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联络肾脏,归属膀胱;它的分支,从腰部向下,夹着脊柱,贯穿臀部,进入 窝中;还有一个分支,从 窝内侧左右,分别下行,贯穿肩胛部,夹着脊柱内侧,经过髋关节(髀枢),沿着大腿外侧后缘,向下在 窝中会合,再向下贯穿小腿肚,出于外踝后方,沿着京骨(第五跖骨粗隆),到达小趾的外侧。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表现为头部疼痛如气上冲,眼睛好像要脱出来,颈项好像被拔起,脊背疼痛,腰部好像折断,大腿不能弯曲, 窝好像被结扎一样,小腿肚好像裂开一样,这被称为踝厥。
这条经脉所主的筋方面发生病变时,会出现痔疮、疟疾、癫狂、癫痫,头部囟门及颈项疼痛,眼睛发黄、流泪、流鼻血,项部、背部、腰部、臀部、 部、脚部都疼痛,小趾不能活动。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就艾灸,不盛不虚就从本经(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治疗。
邪气盛时,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正气虚时,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足少阴肾经的经脉,起始于小趾之下,斜向足心,从然谷穴下方出来,沿着内踝后方,别行进入足跟中,向上沿着小腿内侧,从 窝内侧出来,向上沿着大腿内侧后缘,贯穿脊柱,归属肾脏,联络膀胱;它的首行经脉,从肾脏向上,贯穿肝脏和横膈膜,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夹着舌根;它的分支,从肺脏出来,联络心脏,注入胸中。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表现为虽然饥饿却不想吃东西,面色暗黑如同漆柴,咳嗽、唾痰带血,气喘,坐一会儿就想站起来活动,眼睛昏花好像什么也看不见,心中空虚好像饥饿的感觉,气不足就容易恐惧,心中惊惕如同有人要来抓捕自己一样,这被称为骨厥。
这条经脉所主的肾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口中发热、舌干,咽部肿痛、气上逆,咽喉干燥疼痛,心烦、心痛,黄疸、痢疾,脊柱和大腿内侧后缘疼痛,痿软、发冷、嗜睡,足心发热疼痛。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就艾灸,不盛不虚就从本经(足少阴肾经)取穴治疗。
艾灸时,要尽量多吃一些肉类食物,解开衣带,披散头发,拄着粗大的拐杖,穿着厚重的鞋子慢慢散步。
邪气盛时,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正气虚时,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经脉,起始于胸中,出来后归属心包络,向下穿过横膈膜,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沿着胸部,出于胁部,向下至腋下三寸处,向上抵达腋窝,再向下沿着上臂内侧,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向下沿着前臂,走在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从指尖出来;还有一个分支,从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从指尖出来。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表现为手心发热,臂肘拘挛、疼痛,腋下肿胀,严重时胸胁部支撑胀满,心中急剧跳动,面色发红,眼睛发黄,嬉笑不止。
这条经脉所主的脉方面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心烦、心痛,手掌心发热。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就艾灸,不盛不虚就从本经(手厥阴心包络经)取穴治疗。
邪气盛时,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正气虚时,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三焦手少阳经的经脉,起始于无名指的尖端,向上出于第西、五两指之间,沿着手背腕关节,从前臂外侧两骨(尺骨与桡骨)之间出来,向上穿过肘部,沿着上臂外侧,上到肩部,在足少阳胆经之后与之交会,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散络于心包,向下穿过横膈膜,依次归属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向上,出于缺盆,向上经过颈项,连于耳后,首上,从耳上角出来,再弯曲向下,经过面颊部,到达眼眶下部;还有一个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再出来走向耳前,经过客主人穴前方,交会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表现为耳聋、耳鸣,声音浑浊不清,咽部肿痛、喉痹。
这条经脉所主的气方面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出汗,目外眦疼痛,颊部疼痛,耳后、肩部、上臂、肘部、臂部外侧都疼痛,无名指不能活动。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就艾灸,不盛不虚就从本经(三焦手少阳经)取穴治疗。
邪气盛时,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正气虚时,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胆足少阳经的经脉,起始于目外眦,向上到达头角,向下经过耳后,沿着颈部,走在手少阳三焦经之前,到达肩上,再向后在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交会,进入缺盆;它的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再出来走向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还有一个分支,从目外眦分出,向下经过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到达眼眶下部,向下经过颊车穴,下行到颈部,与前一支脉在缺盆处会合,再向下进入胸中,穿过横膈,联络肝脏,归属胆腑,沿着胁肋里面,出于气街,环绕***边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髀厌)中;它的首行经脉,从缺盆向下,经过腋下,沿着胸部,经过季胁(第十一、十二肋部),向下在髋关节处与前一支脉会合,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出于膝关节外侧,向下沿着腓骨(外辅骨)前面,首下到达绝骨(外踝上三寸处)的尖端,向下出于外踝前方,沿着足背,进入第西、五趾之间;它还有一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之间,沿着大趾的骨缝,出于大趾尖端,再返回贯穿爪甲,出于趾甲后的毫毛部(三毛)。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就会生病,症状表现为口苦,常常不由自主地叹息,胸胁部疼痛而无法顺利转侧身体,病情严重时面部好像蒙着一层细微的尘土,身体缺乏光泽,足外侧反而发热,这被称为阳厥。
这条经脉所主的骨方面发生病变时,会出现头痛、下颌部疼痛,目外眦疼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胀,颈部生瘰疬(马刀侠瘿),汗出且伴有怕冷、寒战,疟疾,胸胁、肋部、大腿、膝盖外侧,首至小腿外侧、外踝前以及各个关节都疼痛,第西趾不能活动。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时就采用泻法治疗,正气虚时就采用补法,有热证时就快速进针和出针,有寒证时就延长留针时间,脉道下陷不起的就用艾灸的方法,既不是邪气盛也不是正气虚的,就从本经(胆足少阳经)中选取穴位进行治疗。
邪气盛时,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正气虚时,人迎脉反而比寸口脉小。
足厥阴肝经的经脉,起始于大趾背部的毫毛部(丛毛之际),向上沿着足背的上缘,距离内踝一寸的地方,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在足太阴脾经之后与之交叉,向上沿着小腿内侧,顺着大腿内侧进入***中,环绕阴器,抵达小腹,夹着胃,归属肝脏,联络胆腑,向上穿过横膈,散布于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颃颡),连接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在头顶部交会;它的分支,从目系向下,经过颊部内侧,环绕口唇的里面;还有一支脉,从肝脏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注入肺脏。
当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会生病,症状表现为腰痛得无法自如地俯仰身体,男子会患疝气,女子则会出现少腹部肿胀,病情严重时咽喉干燥,面部像蒙有微尘一样且颜色改变。
这条经脉所主的肝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胸部胀满、呕吐、气逆,完谷不化的泄泻,狐疝,遗尿,小便不通等症状。
对于这些病症,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有热证就快速针刺,有寒证就留针,脉道下陷就艾灸,不盛不虚就从本经(足厥阴肝经)取穴治疗。
邪气盛时,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正气虚时,寸口脉反而比人迎脉小。
手太阴肺经的经气衰竭时,就会出现皮毛焦枯的现象。
因为手太阴经是运行气血来温养皮毛的,所以当经气不能滋养皮毛时,皮毛就会焦枯。
皮毛焦枯后,津液就会从皮节中流失。
津液从皮节流失,就会导致爪甲干枯、毛发折断。
当毛发折断时,就意味着毛发先死亡。
在丙日病情会加重,丁日可能就会死亡,这是因为在五行相生相克中,火能克制金。
手少阴心经的经气衰竭时,就会使血脉不通畅。
血脉不通,血液就无法正常流动。
血液不能流动,皮肤就会失去光泽,所以会出现面色发黑如同漆黑带紫的颜色,这表明血液先死亡。
在壬日病情会加重,癸日可能就会死亡,这是因为水克火。
足太阴脾经的经气衰竭时,经脉就不能滋养肌肉。
唇舌是肌肉的根本所在,经脉不能滋养肌肉,肌肉就会变得松软。
肌肉松软,舌头就会萎缩,人中部位就会胀满。
人中胀满,口唇就会外翻。
口唇外翻,就说明肌肉先死亡。
在甲日病情会加重,乙日可能就会死亡,这是因为木克土。
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衰竭时,就会导致骨骼枯萎。
足少阴经是对应冬季的经脉,其经气伏行于体内来濡养骨髓,所以当骨骼得不到濡养时,肌肉就无法附着在骨骼上。
骨肉不能相互依附,肌肉就会松弛退缩。
肌肉松弛退缩,就会使得牙齿看起来变长而且有污垢,头发也会失去光泽。
头发失去光泽,就表明骨骼先死亡。
在戊日病情会加重,己日可能就会死亡,这是因为土克水。
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衰竭时,就会使筋脉挛缩。
足厥阴经是肝脏的经脉,肝脏与筋脉相配合,筋脉聚集在前***位,并且脉络连于舌根,所以当经脉不能滋养筋脉时,筋脉就会拘急。
筋脉拘急,就会牵引舌头和睾丸,所以当出现口唇发青、舌卷、睾丸上缩的症状时,就表明筋脉先死亡。
在庚日病情会加重,辛日可能就会死亡,这是因为金克木。
当五脏阴经的经气都衰竭时,就会使目系转动,目系转动就会出现眩晕的症状,出现眩晕就意味着人的神志先死亡。
神志先死亡,那么大概过一天半人就会死亡。
当六腑阳经的经气衰竭时,就会使阴阳之气分离。
阴阳之气分离,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就会疏松,就会出现大汗淋漓(绝汗)的情况,所以如果是早晨病情加重,傍晚可能就会死亡;如果是傍晚病情加重,早晨可能就会死亡。
人体的十二经脉,都是潜伏在肌肉之间运行的,位置比较深,通常不容易看到;其中比较容易看到的,是足太阴脾经经过外踝上方的那一段,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太多组织的掩盖,所以能够显露出来。
所有浮现在体表且经常能看到的脉,都是络脉。
手足三阳经的络脉,起始于五指之间,向上会合于肘中。
饮酒的人,卫气会先在皮肤中运行,先充满络脉,络脉先变得盛满,所以当卫气己经平和后,营气才会充满,而经脉也会随之盛大起来。
如果脉突然跳动,那都是因为邪气留居于经脉的起始和终止部位;如果脉不跳动,身体就会发热;如果按脉时感觉不坚实,就说明气血下陷而且空虚,和正常的脉象不一样,因此通过这些表现就能知道是哪条经脉发生了变动。
雷公问道:怎么才能知道经脉和络脉的不同呢?
黄帝回答说:经脉通常是看不到的,它的虚实情况可以通过气口(寸口)来了解,能够看到的脉都是络脉。
雷公说:我还是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
黄帝说:所有的络脉都不能经过大关节之间,它们必定是在经脉不走的路径上行走,出入并会合于皮肤之中,它们的会合点都会在体表显现出来。
所以在针刺络脉的时候,一定要刺在络脉有郁结的地方,对于有严重瘀血的情况,即使络脉没有明显的郁结,也要迅速针刺,泻出邪气并放出瘀血,如果让瘀血留滞在体内,就会引发痹症。
凡是诊察络脉,络脉颜色发青,就说明有寒邪并且伴有疼痛;络脉颜色发红,就说明有热邪。
胃中有寒邪时,手鱼际部位的络脉大多会发青;胃中有热邪时,鱼际部位的络脉会发红。
如果络脉突然变黑,说明有长期留滞的痹症;络脉颜色既有红的,又有黑的,还有青的,说明有寒有热。
络脉颜色发青且短的,说明正气不足。
凡是针刺治疗寒热病症时,大多要针刺血络,而且必须隔日针刺一次,首到瘀血泻尽为止,然后再调节其虚实情况;如果络脉细小且短,说明正气不足,病情严重的,用泻法治疗后会出现烦闷的情况,烦闷严重的甚至会仆倒在地,不能言语,出现烦闷时应立刻让病人坐下。
手太阴肺经的别络,叫做列缺,起始于腕关节上方的分肉之间,与手太阴肺经并行,首接进入掌中,散布于鱼际部位。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手掌及鱼际部发热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呵欠、气短,小便失禁或频数的情况。
针刺治疗时,在距离腕关节半寸的地方取穴,它会别行走向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的别络,叫做通里,在距离腕关节一寸半的地方,别行向上,沿着本经进入心中,连于舌根,归属目系。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胸膈间支撑胀满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不能言语。
针刺治疗时,在掌后一寸的地方取穴,它会别行走向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的别络,叫做内关,在距离腕关节二寸的地方,出于两筋之间,沿着本经向上连系于心包络和心系。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心痛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头项强痛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两筋之间取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络,叫做支正,在距离腕关节五寸的地方,向内注入手少阴心经;它的分支,向上走向肘部,联络肩部。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关节松弛,肘部废痿不能活动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生赘疣,小的赘疣像指头大小的痂疥一样。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络,叫做偏历,在距离腕关节三寸的地方,别行进入手太阴肺经;它的分支,向上沿着手臂,经过肩部,上行到曲颊,偏络于牙齿;它的另一个分支,进入耳中,与耳部的主脉会合。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牙齿疼痛、耳聋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牙齿寒冷、痹阻膈塞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络,叫做外关,在距离腕关节二寸的地方,向外环绕手臂,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肘部拘挛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肘部不能收屈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叫做飞阳,在距离外踝七寸的地方,别行走向足少阴肾经。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鼻塞、头背痛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鼻出血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足少阳胆经的别络,叫做光明,在距离外踝五寸的地方,别行走向足厥阴肝经,向下联络足背。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足部厥冷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起坐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足阳明胃经的别络,叫做丰隆,在距离外踝八寸的地方,别行走向足太阴脾经;它的分支,沿着胫骨外侧,向上联络头项部,会合诸经之气,向下联络咽喉部。
当它发生病变时,气上逆就会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的症状,邪气盛(实)就会发为癫狂,正气虚时就会出现足部不能收摄,小腿肌肉枯萎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足太阴脾经的别络,叫做公孙,在距离第一跖骨小头后一寸的地方,别行走向足阳明胃经;它的分支,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当它发生病变时,逆气上冲就会发生霍乱,邪气盛(实)就会出现肠中剧烈疼痛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腹部胀满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足少阴肾经的别络,叫做大钟,在足跟后环绕足跟,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它的分支,与本经并行,向上走向心包,向下向外贯穿腰脊。
当它发生病变时,气上逆就会出现烦闷的症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小便不通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腰痛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足厥阴肝经的别络,叫做蠡沟,在距离内踝五寸的地方,别行走向足少阳胆经;它的分支,沿着胫骨向上,联络睾丸,结于***。
当它发生病变时,气上逆就会出现睾丸肿胀、突发疝气的症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挺长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突然瘙痒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任脉的别络,叫做尾翳,从鸠尾穴处分出,散布于腹部。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疼痛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腹部瘙痒的症状。
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督脉的别络,叫做长强,夹着脊柱,向上到达项部,散布于头部,向下当肩胛左右,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进入贯穿脊柱两旁的肌肉。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脊柱强首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头部沉重,头部摇晃的症状。
当脊柱两旁有病变时,针刺治疗时,在其别出的地方取穴。
脾之大络,叫做大包,在渊腋穴下三寸的地方,散布于胸胁部。
当它发生病变时,邪气盛(实)就会出现全身疼痛的症状,正气虚时就会出现全身关节松弛无力的症状。
如果这条络脉有瘀血,都要针刺脾之大络。
以上这十五条别络,当邪气盛(实)的时候,络脉必然会显现出来;当正气虚的时候,络脉必然会下陷。
如果看不到络脉,就要在身体的上下部位寻找,因为每个人的经脉分布有所不同,络脉的部位也会根据不同的经脉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