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暴中心

双轨恋人 林澜栖 2025-07-09 16:43:17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暴雪在肆虐了三天三夜后,终于偃旗息鼓。

京市仿佛被塞进了一个巨大的冰窖,厚厚的积雪覆盖了街道、屋顶和光秃秃的枝桠,反射着冬日稀薄却刺眼的阳光。

温以宁的生活似乎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严寒短暂地冰封起来。

林笙那晚在壁炉火光下剖白的话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过后,水面看似恢复了平静,但深处潜藏的暗流,却只有她自己知道有多么汹涌难平。

她几乎是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实验室那片熟悉的天地。

导师安排的组会汇报日期迫近,PPT的反复修改、实验数据的反复核对、新方案的反复推敲……这些繁琐而严谨的工作成了她最好的麻醉剂。

她刻意屏蔽了所有与娱乐相关的信息源,手机里那个曾循环播放着某人歌曲的歌单,被她彻底清空,替换成了单调的白噪音和枯燥的学术讲座录音。

那条刻着“WYN&LS”的银杏叶项链,被她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放进了书桌抽屉的最深处,仿佛连同那晚被林笙彻底挑明、无处遁形的心事,也一并锁了进去,企图尘封。

然而,风暴的中心,那个温以宁极力想要避开的名字和人,终究还是裹挟着无可匹敌的声势,降临了。

黄珩帆归国的消息,如同一颗炽热的陨石砸入平静的湖面,瞬间蒸腾起巨大的水汽与轰鸣,不仅引爆了整个娱乐圈,那强烈的震荡波甚至穿透了壁垒,无可避免地侵入了温以宁自认为绝缘的科研世界。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晴雪初霁的下午。

当那架承载着无数目光的航班平稳落地,接机大厅早己被狂热的粉丝和长枪短炮的媒体围堵得水泄不通。

震耳欲聋的尖叫、疯狂闪烁的镁光灯几乎要掀翻整个屋顶,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近乎窒息的兴奋。

在助理和安保人员筑起的人墙中,黄珩帆出现了。

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大衣衬得身形愈发挺拔,宽大的墨镜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线条冷硬的下颌和紧抿的薄唇。

他步履匆匆,没有停留,没有寒暄,周身散发着一种生人勿近的疏离气场,只留下一个在无数镜头追逐下依旧显得遥远而难以企及的背影。

这段不过几十秒的机场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以惊人的速度病毒式传播,播放量瞬间冲破亿级门槛,宣告着这位新晋格莱美金奖得主的王者归来。

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平台彻底被他的名字所“屠戮”。

#黄珩帆荣耀归国#、#格莱美金奖得主黄珩帆#、#黄珩帆机场生图绝了#、#黄珩帆新歌预告引爆期待#……热搜榜前十的位置,他的名字和相关词条霸占了大半江山。

营销号们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深挖他海外求学的经历、成名路上的艰辛点滴,甚至连一些捕风捉影、语焉不详的“高中往事”也被翻出来,在网络的浪潮里浮沉。

这股风暴的余波,终于还是拍打到了清大这所象牙塔的岸边。

实验室里,温以宁刚处理完一批需要精密操作的细胞样本,疲惫地摘下橡胶手套,正想喝口水喘口气,旁边两个研一的学妹刻意压低却难掩兴奋的讨论声,清晰地钻进了她的耳朵:“我的天!

居然是真的!

黄珩帆!

我们高中校友群里都炸了!

他居然拿了格莱美!

那可是音乐界的奥斯卡啊!”

“对啊对啊,听说他高中就在隔壁附中,是公认的校草兼学神!

数理化竞赛拿奖拿到手软那种!

谁能想到他转头去搞音乐,还能搞到世界巅峰啊!”

“啧,我好像记得高中贴吧里有过老帖子八卦,说他是不是有个初恋女友来着?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温以宁握着水杯的手指骤然收紧,冰冷的触感顺着指尖瞬间蔓延至全身,几乎冻僵了血液。

她猛地垂下眼睫,掩饰住瞳孔深处瞬间的慌乱,若无其事地转过身,快步走向自己那方小小的实验台。

然而,心脏却不受控制地擂鼓般狂跳,发出只有她自己能听见的轰鸣。

她几乎是有些粗暴地抓过桌上的降噪耳机,死死扣在耳朵上,将音量调到几乎震耳欲聋的程度,试图用强烈的白噪音彻底隔绝掉那些不断钻进脑海的词语——“高中”、“校友”、“黄珩帆”、“初恋女友”……每一个词都像淬了毒的针,精准地扎在她试图冰封的心湖上,泛起尖锐的疼。

就在她心神不宁地对着电脑屏幕上一堆数据试图集中精神时,手机屏幕亮起,显示着林笙的来电。

背景音不再是商场惯有的嘈杂,而是化妆间特有的、带着回响的忙碌声响,以及化妆刷扫过皮肤的细微摩擦声。

“宁宁!”

林笙的声音穿透电波,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喘息和难以掩饰的激动,“看到新闻没?

他回来了!

真的落地了!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最后半句,语气里那份小心翼翼的担忧终于还是泄露了出来。

“……嗯,看到了。

在忙实验。”

温以宁的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摩擦过喉咙,她努力维持着语调的平稳。

“少来跟我打马虎眼!”

林笙立刻戳破,声音压得更低,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急切,“我知道你肯定看到了,而且心里肯定不平静。

听着,我这儿有个内部消息,可能跟你有关……他团队那边,最近在接触一个大型的科普类综艺项目,名字好像叫《未来方程式》,据说是台里今年的S+级项目,主打科技前沿与人文关怀的深度结合。

节目组想找一批顶尖高校和研究所的青年才俊参与,展示咱们国家年轻科学家的风貌和研究成果。

清大作为国内TOP,肯定是他们的首选目标!

以你的履历——本科首博,手握重量级课题(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还有你们实验室的平台,你被邀请的可能性非常大!”

温以宁的心猛地一沉,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几乎要窒息。

那句“我不去!”

几乎要冲破喉咙脱口而出。

林笙仿佛隔着电话线都能看到她瞬间煞白的脸色和抗拒的神情,语速飞快地堵住她的话头:“你先别急着说‘不’!

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你不想见他,不想踏入那个圈子。

但是宁宁,冷静点想想,撇开他这个人不谈,这个平台对你个人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对你正在攻关的阿尔茨海默病课题的公众认知度和潜在资源支持,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院里、你导师,肯定都会非常重视和支持!”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忽然带上了一丝狡黠,又透着一股认真的探究,“而且……你难道就真的一点都不好奇吗?

那个曾经让你……嗯,放在心里那么多年的少年,在异国他乡经历了什么,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

隔着冰冷的屏幕看,和站在同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空间里感受,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宁宁,你总要去面对。

就当……是为了你的科研理想,为了那些等待救治的病人,去试一试?”

林笙的话,仿佛带着某种预言的力量。

仅仅两天后,一封措辞严谨、充满诚意的正式邀请函,通过学院办公室的渠道,送到了温以宁导师的案头。

邮件主题清晰地标注着“《未来方程式》节目组致清大生命科学学院及温以宁在读博士的邀请函”。

导师很快将她叫到办公室,将打印出来的邀请函递给她,脸上带着赞许和鼓励的笑容:“小温啊,节目组那边和我们学院沟通过了,他们非常欣赏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机制方面的研究潜力。

这是个非常好的平台!

把我们的基础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进行科普,让全社会都更关注和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严峻性和研究的紧迫性,意义重大。

院里领导也很重视这次宣传机会,认为能很好地提升我们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你好好考虑一下,尽快给节目组一个答复。”

意义?

宣传?

影响力?

温以宁捏着那几张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A4纸,指尖冰凉。

脑海里一片混乱。

林笙理性分析的利弊、导师殷切的期望、院里重视的态度、自己课题确实面临的资金和关注度瓶颈……这些现实的考量像纷乱的线头纠缠在一起。

然而,更清晰、更具冲击力地浮现出来的,却是机场视频里那个在闪光灯下被无数人仰望追逐的、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身影——黄珩帆。

那个名字,连同他少年时的模样,以及手机歌单里曾经循环播放的旋律,不受控制地在记忆深处翻涌。

一旦点头答应,就意味着她要主动走出实验室这个安全的堡垒,踏入那个光怪陆离、节奏快得令人眩晕的娱乐圈边缘。

意味着她将极有可能与他——那个她曾倾心、又极力想要遗忘的人——同处一个空间,呼吸同样的空气,甚至可能在镜头前产生不可避免的交集。

她花了数年时间,用忙碌的学业和冰冷的数据一层层筑起的心墙,真的能抵挡住这种近在咫尺、避无可避的冲击吗?

那个仅仅存在于手机歌单里、午夜梦回时才会低吟的名字,会变成现实中清晰可闻的声音、带着温度或审视的目光吗?

窗外,屋檐上的积雪在正午稍显暖意的阳光下开始融化,凝结成晶莹的水珠,一滴,又一滴,规律地敲打在楼下的空调外机上,发出“嗒……嗒……嗒……”的声响,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无声却固执的催促意味。

温以宁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那冷意似乎能暂时冻结胸腔里翻腾的情绪。

她没有立刻回复导师,只是默默地关掉了电脑屏幕上那份邀请函的邮件界面。

她需要时间,需要在这被黄珩帆归国骤然掀起的、裹挟着她的风暴中,努力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可以暂时喘息、稳住心神的锚点。

她无比清晰地意识到,那些她刻意维持的、平静无波的实验室生活,从黄珩帆乘坐的航班轮子触碰到祖国大地的那一刻起,就己经彻底结束了。

一股庞大而无形的力量,正推着她,身不由己地走向一个充满未知、悸动、以及深深恐惧的交汇点。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