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彦因在《永乐大典》修撰中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读,从七品升为从六品,林家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
这日,王氏收到宫中传来的帖子,说是皇后张氏要在坤宁宫举办赏花宴,邀请京中六品以上官员及部分有学识的文官家属参加。
王氏拿着帖子,脸上满是喜悦:“薇儿,这次宫宴是个好机会,你既能见见京中的贵女,也能开阔眼界,娘己经让人给你做了新的襦裙,到时候好好打扮一番。”
林薇心里有些忐忑。
她穿越而来己有数月,虽己适应了明代的生活习惯,但对宫廷礼仪仍一知半解,生怕在宫宴上出错。
可她也知道,这种场合是无法推脱的,只能点头应下:“娘,我知道了,我会好好学礼仪,不丢父亲的脸。”
接下来的几日,王氏请了府里的老嬷嬷,专门教林薇宫廷礼仪。
从走路的姿态、行礼的角度,到说话的语气、应对的措辞,林薇学得格外认真。
她知道,在等级森严的明代宫廷,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赏花宴当日,林薇跟着王氏来到皇宫。
坤宁宫的庭院里摆满了各式花卉,牡丹、芍药、海棠竞相开放,香气袭人。
前来赴宴的贵女们穿着色彩艳丽的襦裙,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话,声音轻柔,举止优雅。
林薇跟在王氏身边,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目光却在不经意间扫过人群,寻找着那个熟悉的身影。
没过多久,皇后张氏在宫女的簇拥下走了出来,众女连忙行礼。
张氏面容温和,说话亲切,安抚了众人几句后,便让大家随意赏玩。
林薇松了口气,正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待着,却被一个穿着粉色襦裙的少女拦住了去路。
“你就是翰林院林侍读的女儿林薇?”
少女下巴微抬,眼神里带着几分傲气,“我是兵部尚书张大人的女儿张雪雁,前几日听我爹说,你父亲在翰林院很受太子殿下赏识?”
林薇心里了然,这是京中贵女常见的攀比心态。
她不动声色地屈膝行礼:“张姑娘客气了,家父只是尽忠职守,不敢当‘赏识’二字。”
张雪雁见她态度谦和,倒也不好再刁难,只是上下打量了她一番,撇了撇嘴:“你这襦裙的料子,倒是普通,看来林侍读的俸禄,确实不高。”
林薇没有接话,只是淡淡一笑。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众人纷纷侧目,只见朱瞻基穿着一件月白色的圆领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缓步走了过来。
张雪雁眼睛一亮,连忙整理了一下衣襟,想要上前搭话,却见朱瞻基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了林薇身上。
“林姑娘,别来无恙?”
朱瞻基走到她面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林薇没想到他会主动打招呼,愣了一下,连忙行礼:“殿下安好,民女一切安好。”
张雪雁站在一旁,脸色有些难看。
周围的贵女们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林姑娘,怎么会认识太子殿下。
朱瞻基似乎没注意到周围的目光,继续说道:“前几日在翰林院,听林编修说你颇通史书,尤其是对本朝的典章制度有所研究?”
林薇心里一惊,父亲怎么会跟太子说这些?
她定了定神,谨慎地回答:“民女只是闲暇时读过几本史书,略知皮毛,不敢说‘研究’二字。”
“不必过谦。”
朱瞻基笑了笑,“本朝自开国以来,典章制度虽经数次修订,但仍有不完善之处。
前日与几位大臣讨论漕运之事,提及永乐年间的漕粮运输制度,你可有什么看法?”
漕运是明代的重要经济议题,林薇的毕业论文里恰好有相关章节。
她犹豫了一下,觉得在众人面前谈论国事有些不妥,但朱瞻基的目光带着鼓励,让她无法拒绝。
她定了定神,轻声说道:“回殿下,永乐年间的漕运,起初采用‘海陆兼运’,后因海运风险大,改为‘河运’,并疏浚了会通河,使得漕粮运输更加便捷。
但民女认为,河运也有弊端,比如黄河水患时常影响漕道,且漕运官员中饱私囊的情况时有发生,若能加强对漕运官员的监管,并定期疏浚河道,或许能提高漕运效率。”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周围人的耳中。
朱瞻基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说得很有道理。
黄河水患确实是漕运的一大隐患,而官员贪腐更是损害国本,这些问题,日后定会着重解决。”
张雪雁站在一旁,脸色更加难看。
其他贵女们也对林薇刮目相看,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子,竟有如此见识。
就在这时,宫女来报,说皇帝朱高炽身体不适,召太子殿下即刻前往乾清宫。
朱瞻基脸色微变,对林薇说了句“改日再与你探讨”,便匆匆离去。
林薇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里有些复杂。
她知道,朱高炽在位时间不长,用不了多久,朱瞻基就会登基为帝。
而她与这位未来帝王的交集,似乎比她想象的还要多。
宫宴结束后,王氏拉着林薇的手,脸上满是欣慰:“薇儿,你今日表现得很好,太子殿下对你的评价很高,这对你父亲的仕途也有好处。”
林薇笑了笑,没有说话。
她知道,今日的表现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个波诡云谲的大明王朝,她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