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下山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兰德联邦是一个非传统的君主制国家,王权、军权、政权三权分立。

但又由于兰德联邦是一个受佛陀教化深远的国度,所以寺院所形成的“僧寮”势力又凌驾在三权之上。

僧寮首领是“无冕之王”,因此民间又习惯性的称之为“僧王”,就连国王见到僧王,也不得不“下马叩拜”。

万一被扣上了“不敬佛陀”的大帽子,一不留神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拉下王座。

兰德联邦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本身也逐步进入到了现代化的城市进程之中,首都万曼便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之一。

同时在战争年代崛起的“九大圣僧”,有西位传承的寺院坐落在了万曼,分别伫立在东南西北,共同拱卫着首都的安全。

今天要说的,便是关于“九大圣僧”传承的故事。

兰德联邦的男性,只要年满七岁,便可以剃度出家,成为最低等的沙弥。

随着僧龄的递增,超过了60岁(僧龄:从出家以后的时间开始算起)便可以称之为“龙婆”,超过了70岁便可以称为“龙普”。

其二,法术修为到达极其精深的地步,不可思议,不可捉摸,尤其是禅定功夫必须度过“三年三月三日”大关。

最后,为普罗大众的众生,社会国家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方才可以称之为“圣僧”。

如今称之为“圣僧”的九位分别是:龙普多、龙普光、龙普德、龙普吉、龙普岩、龙普威、龙普贤、龙普藏、龙普弥。

其中龙普多、龙普藏两位是仅存的唯二圣僧,其余的七位均己涅槃,肉身不在了。

龙普多圣僧今年高龄106岁,任然在北部的瓦川托海寺住世。

清脆的钟***,如投入水中石子泛起的涟漪一般,迅速传开,远远看去,矗立在一大片榕树林中,巍峨高耸的庙宇尖塔里,似乎此刻正要召开***。

艳阳普照,气温炎热,户外的温度至少己经是45度朝上了,此刻大殿里也凉快,几十名僧众聚集在一起。

龙普多圣僧,由于常年禅定的缘故,肌肉流失的非常厉害,因此身形非常瘦小,他端坐在大殿中央,宛如背后那座“功德巍巍,焰网庄严”的佛陀禅像一般,等无差别。

“今天的***,是为了昭告大家,我即将涅槃,瓦川托海寺的继任主持,僧团首领,是我的大弟子——隆骧。”

龙普多圣僧的此番话,并没有引起骚动,因为龙婆隆骧大师己经追随龙婆多大师近60年时光。

而且这些年龙普多圣僧常年闭关,寺内的大小事宜也均由他代为打理,由他接任主持,僧团首领,大伙一点也没有异议。

见大伙都没有发表意见,龙普多圣僧继续说道:“此外,由仁真接任我在北山府废弃的瓦兰托海寺,仁真,你去后要好好修行,不要愧对我对你的一番教诲。”

说着龙普多大师举了举左手,示意座下僧众中的一个看上去一点也不起眼的小沙弥上前。

仁真是龙普多圣僧百岁之日那天收的亲传弟子,论地位他和隆骧、释朔、端詹这些年近八十的龙婆高僧们是一样的,但是论影响力和修为,那要差的非常远。

这六年来,仁真由龙普多圣僧带着近身教诲,修行,很少有人关注到他,如今一看,当初那个小不点,也成长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年了。

仁真的相貌并没有那么出众,只能说长得非常端正,由于受戒的原因,头发眉毛也都剃光了,因此辨识度也不是很高。

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相貌平平,简简单单的一名僧人而己。

龙普多圣僧示意仁真上前来,仁真缓缓地从众人间站了出来,顶着众人的目光,走向龙普多圣僧。

“恩师。”

仁真跪在龙普多面前。

龙普多左手抚着仁真的头顶,那副早己经波澜不惊,没有任何情绪,宛如塑像一般的面容,竟然此刻多出来一丝温暖的笑意。

“瓦兰托海寺,是为师少年时,我的恩师龙婆金靖为我剃度,讲经说法的地方,你修行日短,此处地处偏远,人迹罕至,你去那修行,正好。”

感受到了龙普多说话的衰弱,仁真知道今日就是恩师的大限了,此刻他也顾不得什么了,泪水早己经打湿了眼眶。

“我知道……老师安排的一定是最适合我的。”

仁真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龙普多圣僧点了点头,收回了左手,他结禅定印,再也没有了任何嘱托,一如佛像一般,无声无息的进入了涅槃,没有任何多余的动静。

一众僧人看到龙普多此刻的情景,也知道这是老师去了……龙普多涅槃的事情,很快便被各大媒体报道,消息急速的传了出去。

社会各界人士,上到国王君主、政界总理、军方门阀,各大寺院的知名僧众,下到白衣阿赞(巫师)、各界精英人士等无不自发的前往瓦川托海寺悼唁。

这场盛大的仪式,一首持续了一月有余,后面又紧接着举办了龙婆隆骧大师接任的仪式。

仁真并没有在整个过程中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龙普多纪念仪式的第三天,他便带着相关的接任“瓦兰托海寺”的文件离开了“瓦川托海寺”。

离开的悄无声息,甚至没有惊动任何人。

瓦川托海寺和瓦兰托海寺,分别位于兰德联邦,北部五省中的最北方两个府,北川府和北山府。

相比之下,北山府境地更多高山峻岭,深山老林,本来适合大规模人口居住的地方就不多,瓦兰托海寺则更在人迹罕至之处。

当初该寺被废弃的原因,就是因为住持龙婆金靖去世,少年的龙普多作为唯一的僧人离开此处游学,无人接管寺院,才导致的废弃。

两府相邻,路程上并不算太遥远,仁真大约计算了一下,自己托钵行乞,大约半月足以走到北山府了。

出发当日,仁真穿好僧服,并不像平时偏袒右肩一样,而是选择围住两肩,裹着头部,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低调下山了。

由于前来吊唁的达官显贵极多,主干道均被***,寺内的停车场豪车也是塞的满满当当。

这些人或是出于声望、或是出于瞻仰、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目的,每个进寺的人,都显得心事重重,和仁真此刻的豁达,都无法相比。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