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尘骨亦可修仙起点

凡人尘骨亦可修仙起点

作者: 东火

其它小说连载

《凡人尘骨亦可修仙起点》这本书大家都在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小说的主人公是洛灿洛大讲述了​(凡人修前期剧情推进很慢主要是为主角成长做铺请耐心观看)双水名字起得实就夹在两条截然不同的大河中东边那叫上清水如其清凌凌即使在夏日里也带着股沁人的凉河底铺着圆润的鹅卵水草摇偶尔还能看到巴掌大的小鱼成群游村里的婆娘们喜欢聚在河边浣洗衣棒槌敲打的“梆梆”声和着家长里短的闲是村里最寻常也最安稳的调西边那唤作下浑这名字更是贴河水终...

2025-08-13 12:45:37
(凡人修仙,前期剧情推进很慢主要是为主角成长做铺垫,请耐心观看)双水村,名字起得实在,就夹在两条截然不同的大河中间。

东边那条,叫上清河。

水如其名,清凌凌的,即使在夏日里也带着股沁人的凉意。

河底铺着圆润的鹅卵石,水草摇曳,偶尔还能看到巴掌大的小鱼成群游过。

村里的婆娘们喜欢聚在河边浣洗衣裳,棒槌敲打的“梆梆”声和着家长里短的闲话,是村里最寻常也最安稳的调子。

西边那条,唤作下浑河。

这名字更是贴切。

河水终年浑浊,裹挟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打着旋儿,泛着土黄色。

水流也急,性子野,尤其是雨季,河面能宽出好几丈,浪头拍在岸边,发出沉闷的轰响。

村里的汉子们有时会冒险在浑河边撒网,运气好能捞些耐活的河鲜,但更多时候,是敬畏地看着那浑浊的河水,告诫自家娃儿离远些。

双水村就嵌在这清浑交汇的夹角地上。

像它这样的村子,沿着清河和浑河的岸边,还有靠山村、柳树村、河滩洼村等西五个,彼此隔着几里地,鸡犬相闻。

村子都不大,几十户人家,土坯墙,茅草顶,日子过得像那浑河的水,混混沌沌,却也自有其奔流的韧性。

这里的人,活路不多,但总得想法子活下去。

春天的细雨一落,汉子们就扛着粗笨的木犁,吆喝着同样瘦骨嶙峋的老牛,在村子周围开垦出的、算不得肥沃的坡地上翻土播种。

种的多是耐旱的粟米、高粱,还有小片小片的豆子。

妇人们则挎着篮子,在田埂地头、山脚林边,仔细搜寻着刚冒头的野菜嫩芽。

夏天,是锄草、捉虫、盼雨水的时节。

日头毒辣,汗水砸在干裂的土坷垃上,“滋”地一声就没了踪影。

孩子们也闲不住,大的跟着爹娘下地,小的则被分派去看护田垄,驱赶那些胆大包天来偷嘴的鸟雀。

洛灿就是这“看田大军”中的一员,只不过他更多时候是带着妹妹洛小语,在田埂的树荫下,用树枝在泥地上划拉着什么。

秋天,是双水村最忙也最带着一丝期盼的时候。

金黄的粟米穗子沉甸甸地垂着头,高粱也涨红了脸。

家家户户齐上阵,镰刀挥舞,汗水浸透破旧的衣衫,空气中弥漫着庄稼成熟特有的干燥香气和飞扬的尘土。

打下来的粮食,自家留够嚼谷,若有多余的,便由几家壮劳力结伴,用独轮车吱吱呀呀地推到几十里外的平安县城,卖给官家的“粮局”,换回几串叮当作响的铜钱,或是几块粗盐、几尺土布。

冬天,大地封冻,农事歇了,另一项营生便顶了上来——进百兽山。

百兽山,听着唬人,其实是横亘在金水郡北面那绵延万里的万妖山脉最外围、最贫瘠的一小段尾巴尖儿。

山里九成九都是寻常的野物:傻狍子、野兔、山鸡、偶尔能遇到机警的狐狸或孤狼。

只有那最深、最险峻的山坳里,据说运气“顶好”的时候,才能撞见一两只最低阶的、比野猪凶不了多少的“猛兽”,但那也足够让经验最老道的猎人掉头就跑。

村里的猎户们会结伴进山,布下陷阱,寻找兽踪。

一张完整的狐狸皮,或是一对肥硕的鹿茸,在县城里的皮货铺子或药铺,能换来不菲的钱财。

除此之外,妇孺们在天气稍暖时,也会结伴进山外围,采些常见的草药,如车前草、益母草之类的,晒干了也能换几个铜板贴补家用。

洛灿的家,在双水村的西头,离下浑河的咆哮声更近些。

三间低矮的土坯茅草屋,围着一个不大的、总是显得有些杂乱的小院。

父亲洛大山是个沉默寡言的汉子,骨架宽大,手掌粗糙得像老树皮,是种地的好把式,农闲时也敢跟着村里的猎户进百兽山外围碰碰运气。

母亲陈氏,手脚麻利,操持着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脸上总带着点抹不去的愁苦,那是被穷日子长久压出来的印子。

家里还有个小妹,洛小语,刚满七岁。

小丫头瘦瘦小小的,像棵没长开的小豆芽,但一双眼睛却格外亮,像落进了两颗上清河的星星,看什么都带着好奇。

她是洛灿的小尾巴,也是他小小的责任。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上清河的薄雾还没散尽。

洛灿就被灶房里传来的、带着焦糊味的稀粥香给唤醒了。

他揉着眼睛爬起来,就看到妹妹小语己经像只勤快的小蜜蜂,踮着脚在帮娘亲往灶膛里添柴火,小脸被火光映得红扑扑的。

“哥,快起来!

娘熬糊糊啦!”

小语看见他,立刻脆生生地喊道。

洛灿应了一声,麻溜地套上那身打了好几个补丁、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

九岁的少年,身形还带着孩童的纤细,但眼神里己经有了点小大人的沉稳。

他走到水缸边,舀起一瓢冰冷的河水,胡乱地抹了把脸,寒意激得他一个哆嗦,也彻底驱散了睡意。

早饭是照得见人影的粟米野菜糊糊,外加一人半个黑乎乎的杂粮饼子。

洛大山蹲在门槛上,闷头喝着糊糊,眉头习惯性地拧着,像是在琢磨开春后哪块地的墒情。

陈氏把稍微稠一点的那碗推到洛灿面前,又把饼子掰开,明显大一点的那半塞给洛灿:“灿儿多吃点,正长身体。”

“娘,我够了,这个给小语。”

洛灿想把那半块饼子推给眼巴巴看着的妹妹。

“哥!

我吃不了那么多!”

洛小语立刻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小手把自己的小半块饼子护得紧紧的,“你看我多胖啦!”

说着还努力吸了吸小肚子。

陈氏看着兄妹俩,枯黄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眼角的皱纹也舒展开些:“行了行了,都吃自己的。

灿儿,你那份必须吃完,待会儿还要去张先生那儿呢。”

听到“张先生”三个字,洛灿的眼睛明显亮了一下,赶紧低头扒拉糊糊。

吃过早饭,洛大山扛着锄头下地去了。

陈氏收拾碗筷,洛小语则在院子里喂那几只瘦骨伶仃的老母鸡。

洛灿没急着走,他跑到屋后一个避风的角落,那里用几块破瓦片小心地压着一小叠粗糙的黄麻纸和一小截炭笔头。

这是他最宝贝的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纸,拿起炭笔,在纸上认真地写写画画起来。

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人”、“口”、“手”、“田”、“河”,还有他自己的名字“洛灿”,虽然写得像蚯蚓爬,但能看出是花了心思的。

“哥,你又在写字啦?”

洛小语不知何时凑了过来,小脑袋好奇地探着。

“嗯,张先生教的。”

洛灿头也不抬,继续专注地写着“双水村”三个字,写了好几遍才勉强满意。

“张先生真好!”

洛小语羡慕地说,“我也想认字。”

洛灿放下炭笔,摸了摸妹妹枯黄的头发:“等哥再学多点,偷偷教你几个简单的。”

“真的?”

小语的眼睛瞬间亮得惊人。

“真的!”

洛灿郑重地点头。

他知道读书认字有多金贵。

整个双水村,加上附近的几个村子,能正儿八经把孩子送去平安县城里念私塾的,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

那束脩(学费),还有笔墨纸砚的开销,对他们这样的农家来说,是能压垮脊梁的大山。

村里唯一有点“学问”的,就是村长洛有福,年轻时在县城里读过两年书,考童生没考上,才回村当了村长。

平日里写个对联、记个账目、给县衙递个文书,都靠他。

而洛灿能沾上点“文气”,全靠村里新来的那位张先生。

张先生本名张松年,是个西十多岁的外乡落魄书生。

据说是科考无望,又遭了灾,流落到此。

洛有福看他识文断字,人也还算本分,就收留了他,让他在村里祠堂旁边的一间空屋里住下,条件是他得教村里几个愿意学的孩子认点字,不收束脩,但村里管他一日两餐糙饭,逢年过节给点粮食。

这对张松年来说是活命的路子,对洛灿这样的孩子,就是天降的机缘!

他几乎每天都会跑去祠堂,蹲在窗外旁听。

张先生起初赶过他几次,但看他眼神里的渴望是真切的,人又机灵安静,便也默许了,有时还会故意把声音放大些。

偶尔心情好,或者洛灿帮他劈了点柴、提了桶水,还会多给他一张纸,一小段用得不能再短的炭笔头。

洛灿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他知道,识字,可能是他离开这土里刨食、看天吃饭的命运的唯一一丝微光,哪怕这光微弱得可怜。

小心翼翼地把写好的纸片用瓦片重新压好,洛灿跟母亲和妹妹打了声招呼,便朝着村子中心的祠堂跑去。

祠堂是村里最“气派”的建筑了,青砖砌的墙基,虽然上面也是土坯,但屋顶盖的是结实的灰瓦。

祠堂旁边那间低矮的厢房,就是张先生的“学堂”。

此刻,里面己经传出几个孩子参差不齐的诵读声:“人之初,性本善……”洛灿熟门熟路地溜到窗根下,找了个背阴又能听清里面声音的位置蹲好,竖起耳朵。

窗棂是简单的木格子,糊的纸早就破了洞,他能隐约看到里面:张先生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色长衫,背着手,踱着步,对着几个年纪和他差不多大的村童(都是家里条件稍好,能挤出点东西“孝敬”先生的孩子)讲解着《三字经》。

阳光透过窗洞,落在张先生清瘦的脸上,他念书时神情专注,带着一种洛灿看不懂、但觉得很了不起的东西。

洛灿贪婪地听着,努力记下每一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手指不由自主地在泥地上比划着。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张先生的声音抑扬顿挫。

就在这时,村里通往县城的那条土路上,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和吆喝声:“针头线脑!

顶针丝线!

木梳篦子!

收山货皮子喽!

换糖吃喽!”

是走乡串户的货郎来了!

学堂里的诵读声明显停顿了一下,几个孩子的脑袋不自觉地转向窗外。

张先生皱了皱眉,用戒尺敲了敲桌子:“专心!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窗外的洛灿也忍不住扭头望去。

只见一个挑着担子的中年汉子,正摇着拨浪鼓,沿着村中的土路慢悠悠地走着。

担子两头是敞开的货箱,里面花花绿绿,摆满了针线、顶针、木梳、篦子、廉价的胭脂水粉、还有一包包的粗盐、一小堆一小堆的彩色头绳。

最吸引孩子们目光的,是担子一头挂着的、插在草靶子上的红彤彤的糖葫芦和做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的麦芽糖!

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还有一群半大的孩子,都呼啦一下围了上去。

叽叽喳喳的讨价还价声和孩子们的央求声顿时响成一片。

洛灿也心痒痒,但他知道自己兜里比脸还干净,只能远远看着。

妹妹小语不知何时也跑了过来,躲在他身后,小手紧紧抓着他的衣角,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草靶子上亮晶晶的糖葫芦,小嘴不自觉地抿了抿。

“哥……”小语的声音小小的,带着渴望。

洛灿心里有点发酸,他摸了摸妹妹的头:“等哥……等哥以后攒了钱,给你买一串大的!”

小语用力地点点头,虽然知道这承诺很遥远,但脸上还是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货郎的担子很快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

学堂里,张先生看着空了大半的座位,无奈地叹了口气,却也理解孩子们的心性。

他索性放下书本,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热闹的景象,眼神里带着一丝看透世事的沧桑和淡淡的寂寥。

洛灿见张先生出来,连忙站起身,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先生……”张松年看了看这个总是蹲在窗外的孩子,目光落在他沾着泥巴的手指上——那上面还有刚才在泥地上写字留下的清晰痕迹。

他微微颔首:“《三字经》前面学的几个字,可都记下了?”

“记下了,先生!”

洛灿连忙回答,“‘人’、‘之’、‘初’、‘性’、‘本’、‘善’……还有‘玉’、‘不’、‘琢’……嗯,不错。”

张松年眼中露出一丝赞许,“纸上得来终觉浅。

去,帮我把祠堂院里的落叶扫一扫,回来我教你写你的名字,‘洛灿’二字。”

“是!

谢谢先生!”

洛灿眼睛一亮,欣喜地应了一声,立刻跑到祠堂角落拿起那把比他矮不了多少的大扫帚,卖力地扫起地来。

每一扫帚下去,都带着满满的干劲。

他知道,这扫地换来的是宝贵的知识,有了知识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上清河的水声潺潺,远处百兽山的轮廓在晨光中清晰可见。

双水村平凡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九岁的洛灿挥舞着扫帚,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心中却充满了踏实满足。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镇天命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
  • 云本无心风起意
  • 仙尊被气哭了
  • 傅西洲江之虞小说在线阅读